的,他们想成为世界老大的野心,很多人都看的出来,可没办法,现在第一要务是生存。
只有先生存下去才能谈论权利,所以欧洲国家屈服了,纷纷接受援助,也正因为这些援助,欧洲国家答应了很多米国人提出的条件,最后欧洲经济复苏,却也沦为米国的附庸。
法国同样拿出一份名单。
这份名单上有国有企业也有私人企业,和意大利的情况差不多,国有企业必须国家控股,私人企业不必如此,可以和企业主自己商谈。
这里面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企业,是战后法国政府没收的企业,直接对外出售。
法国拿出的可投资企业有石油、银行、钢铁、汽车、机床制造、烟草、保险、液化气、建筑、航空、航运等。
富国银行准备在法国收购一家银行,继续欧洲银行扩展计划,哈迪则让安迪联系名录上的航运公司,看看能否入股法国航运事业。
哈迪已经想好了。
未来航运也是非常重要的事业,他现在手里有资源,在美国、香港、意大利都有了航运公司,如果再其他国家多收购几家航运公司,未来可以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超级航运集团。
当然,他还不忘收购奢侈品产业。
这些主要是投资小,
为未来铺路。
哈迪找来法国商务部官员,提出意大利同样的要求,哈迪集团希望可以投资法国的奢侈品行业,法国官员他们只能提供名单上的企业名录,如果想投资其他的请自己想办法。
这服务态度,差了意大利不是一点半点啊。
哈迪找来环球时报法国分部的负责人,让他负责在法国报纸上打广告,就说米国投资考察团,哈迪集团有意投资奢侈品行业,如果有兴趣的可以找环球时报法国分部报名。
法国的时尚产品很多,比如路易威登、爱马仕、卡地亚、兰蔻、欧莱雅、鳄鱼、迪奥、香奈儿、梵克雅宝、宝诗龙等等。
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时尚界迎来寒冬,无数品牌不是被勒令关停,就是资产全被强制迁移到维也纳,少数极具价值的奢侈品牌得以保留,但管理层全换成德国人,收益全归德国人所有,连各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都有德国人加插的导师进行价值观纠正。
当然,也有一些品牌选择了投效。
这些品牌后来有些受到了法国政府处理,有些却逃脱过去,但日子也过得非常艰难。
消息发出去不久,环球时报报社就接到不少消息。
第一个找过来的是克里斯蒂安·迪奥,哈迪听到这个姓氏就知道是谁了。
克里斯蒂安·迪奥个子很高,站在一米八几的哈迪面前,比哈迪都高出一块,不够这个有些秃头的中年人却哈着腰,满脸堆笑的伸出双手和哈迪握手。
“哈迪先生您好,我是克里斯蒂安·迪奥,我是一名设计师,我以自己的姓氏开了一家服装店,希望能得到您的投资。”迪奥恭敬道。
二战前迪奥只是个裁缝,占领期间他却混的不错,帮德军制作衣服,所以在战后差点被清算,这也让他有些战战兢兢,当他看到哈迪的合作广告后,立刻有了想法。
他想靠上一棵大树,他想要好好的生存下去。
现在法国的清算活动还没有结束,他真怕哪一天形势严峻了,再次把他揪出来,他可不想进劳改营。
米国人在欧洲投资,这件事情整个欧洲都知道,哈迪集团是投资团之一,这两天他了解了一下这个哈迪集团,在米国也是非常有名气的大集团。
如果能加入这样的集团旗下,那他身上就多了一张保命符,相信政府想要动他就要多一层考虑,实在不行到时候他可以跑去美国。
所以克里斯蒂安·迪奥在哈迪面前才会显得有些卑躬屈膝的样子。
哈迪和迪奥聊的很愉快。
没法不愉快,
哈迪说什么迪奥都说好,那能不愉快吗。
哈迪投资50万美元建立迪奥公司,占股65%,迪奥用在巴黎的店铺和他的经营,占股35%,迪奥会在法国和米国同时经营,到美国后,哈迪会在媒体方面给与大力支持。
克里斯蒂安·迪奥带着惊喜告辞离开。
随后哈迪又收购了兰蔻部分股份,兰蔻在二战期间日子不好过,一直停产,二战后还没有恢复过来,期待有人注资,所以哈迪获得了15%股份。
欧莱雅呢,现在在停产期,因为老板被抓了,说他在二战期间帮助德国人。
至于香奈儿,几家门店还处于关闭状态,有人说香奈儿夫人在二战期间与德国人过从甚密,如今coco夫人躲去了瑞士。
哈迪让人给欧莱雅所有人和coco夫人去了信,如果他们愿意出售一部分手里的股份,哈迪集团愿意帮忙说项。
说白了都是为了生存。
他们曾经做过什么哈迪才不在乎,反正是德奸又不是汉奸。
再说了,
后来法国政府都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