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荣策马绕了一圈,然后驻于阵前。
差不多已聚集两千骑,够了。
“昔日与贼战,贼多避之。今贼大集兵马,欲与我分生死,快哉!”李绍荣大笑三声,道:“举槊!”
“呼啦啦”一片声响,两千骑人人抽出短槊。
铁骑军的远程武器是角弓,近战主武器是短槊,长约两米,副武器标配一把剑,第二副武器自选,爱用哪个用哪个——短槊可看出土的高洋墓。
没有第三副武器,因为马鞍上的鞘套就那么多,要插弓梢、短槊、铁剑,没那么多地方了。
这支部队是配备铁甲的,但此番没带,因为太耗马力,太影响速度。
作为三支独立骑兵部队之一,银枪军使用的近战武器是长骑枪,比短槊直径略细,但长度有四米多。
银枪军是邵树德骑兵改革的样板之一。行军之时,骑枪固定在肩膀和手臂上,下端还有得胜钩托住,携带角弓,远可射箭,近战可用骑枪冲锋。
全军万人,除军官和少数老兵之外,全员着皮甲,轻便灵活。
定难军万人,几乎就是银枪军的复制品。
与这三支独立骑兵部队相比,配属给禁军步队的骑兵,就要笨重多了。
他们身着铁甲,坛坛罐罐很多,由步兵辎重部队负责运输,机动性很差。
这是由中原地区的作战环境决定的。
他们的作战对象是敌方步兵,经常需要冲阵,没有铁甲是很吃亏的。
而且一般使用长兵器,即长达五米的马槊,直径比短槊、骑枪都要粗,自重更大,冲锋之前可单手夹在腋下,可一旦冲起来,就必须双手持着,破入敌阵之后将人挑起来甩出去,或者直接利用马槊的自重横扫千军,搅乱敌方阵势。
这种军属骑兵,是大夏骑兵部队的主力,他们的人数高达五万,但却是最不适合草原环境的骑兵。
没办法,你的作战对象不一样,走出来的路子就不一样。中原主流玩马槊,草原主流玩角弓,都没有错,都是依据当地环境千锤百炼发展出来的最优配置。
铁骑军是介于银枪军和军属骑兵之间的“怪异部队”,经常被人吐槽冲杀不如厚重如山的军属枪骑兵,玩弓又不如机动灵活的骑射骑兵,属于路线失败,需要改造。
但这支部队也有特殊之处。
他们最初的来源都是蕃胡酋豪的亲随背嵬,技能相对全面。成军至今,也一直保持着这种招人风格,入伍的长短兵器都耍得有模有样,骑弓也玩得不错。
他们进一步,可以当军属枪骑兵甚至是具装甲骑。退一步,可以变成骑射骑兵。
今天如果着甲了,再手持短马槊,一波就可以冲垮契丹人,如果他们不躲的话。
但他们没有着甲。
其实也没关系了,李绍荣大吼一声,夹着马槊就冲了出去。
亲兵急忙跟上,有的甚至冲到他身前,为他阻挡第一波伤害。
契丹人也没有退路了。
述律婆闰同样下令冲锋,双方五千余骑在宽阔的草原之上了殊死搏斗。
“嗖!嗖!”箭矢在空中飞来飞去,双方都有人惨叫落马。
落马者有很大几率遭到战马冲撞、践踏,比当场身死还要遭罪。而倒地的战马也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如果有倒霉鬼不小心撞上了,那又是一个人仰马翻,成为新的地面障碍。
骑兵冲锋,并没有那么容易。堆积在战场上人、马尸体越多,就越冲不起来。
李绍荣已经听到了亲兵接二连三的惨叫声,他心中惊怒,快马上前,躲过一枚箭矢,短槊直接插进敌人胸膛。
敌人高高举起的骨朵无力落下,马战武器长短的差别,有时候就决定了生死。
双方人马交错而过,进入混杂搏杀的阶段。而仅仅就是这一下的交错,契丹人就多付出了百余人的死伤。
李绍荣任凭敌人的铁剑砍在肩头,他早就弃了短马槊,从鞘套里抽出熟悉的铁锏,兜头砸下,勇不可当。
亲兵们又赶了上来,人人都拿出了副武器,利用娴熟的马术和高超的技艺击杀一个又一个契丹兵,十余人护卫着李绍荣,一个劲地往里钻。
述律婆闰也被人团团围护着,到现在还没开糊。
护卫他的亲随们大声呐喊着,拼尽全力抵挡着冲过来的夏兵。他们对得起头人平日里好吃好喝的供养,此时是真的搏命了,浑然不顾自身安危,也要将来袭的夏兵打落马下。
短槊、铁剑、骨朵、马刀互相交击,惨叫声不绝于耳,双方的骑士不断落马,血雨纷纷。
述律婆闰装模作样地挥舞了几下铁骨朵,心中惊惶不定。
他有种奇怪的感觉,仿佛正在舍命搏杀的双方都是不真实的,他才是游离于这个战场的真实存在。
骑军滚滚向前,身边的亲随越来越少,夏兵越来越多。
婆闰胯下的战马被尸体绊了一下,他的身形大晃,差点摔倒,却也终于回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