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4章道路与册封
与太子审视了监国两年的几件主要大事后,邵树德接过权柄,开始亲政。
他没有太多的动作。
如今海内升平,四海安宁,一切镇之以静为主。
事实上从河东易帜之后,北方基本就太平了。攻灭南方诸镇后,全国大部平静,比起唐末那种无处不战的境地要好太多了。
整个帝国从巨大消耗的状态下解脱了出来,开始积累财富,产生盈余。
即便有攻打长和、西域的战争爆发,但受到较大影响只有两处:蜀中、河陇。
其他地方的物资、人员即便想驰援过去,成本也非常高昂,故没有太多消耗,直到邵树德在河南、河东征发大量夫子西行为止。
从整体层面而言,这个庞大国家的战争发动机已接近熄火,帝国主要的资源更多分配到了两件事上:移民、基建。
一等国道是重中之重。
南北向的大动脉云襄道(云州—襄州)持续开工,但主要集中在北端,因为南线早已通到终点襄阳。
在数年之前,河东境内修建的主要有两段,一是从太原府向南北两个方向修,一个是从云州向南——囿于财力,后李克用时代的河东亟需休整,故其他州县并未开工建设,而是着重整顿内部事务,让百姓喘一口气。
截止同光元年末,太原府向北已修通到了忻州,一等国道进入代州境内。与此同时,云州方向也向南修路,穿过朔州东境,抵达雁门关外。
太原府向南,则通到了潞州。
因为泽潞被祸害多年,人烟稀少,河阳方向征发大批夫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及多年时间,开山凿石,拓宽道路,硬生生通车到了泽州。
驿道就是这样,以蜀中南部山区为例,汉初没有路,汉末时已有崎岖小径,南北朝时已可稳定通行人、马,隋唐时进一步开山修路,已可通行马车。
在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年代,很多道路就是这么一步步来的——当然,如果有需求,封建王朝也可以在短短几年内给你整一条大路出来,就看愿不愿意付出这个代价了。
总而言之,云襄道河东段目前仅剩泽潞、代州两处未完工,其余已全线畅通,路上车水马龙,投入使用很多年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同光二年河东境内也会全线通车,甚至云州方向还会向北,修一条延长线,直通柔州集宁县——阴山镇军一部的驻地。
南北大动脉,历经十余年修建,竟然就要这么打通了。在四轮马车的加持下,各地之间的运输成本会急剧降低、速度大大加快,对商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东西向的两京大驿道的修建过程,同样体现出了东快、西慢的特点。
东段方向,数年前就已通至郓州,到同光元年末,淄州、青州、莱州各自修建的路段已经接入通车,只剩登州最后一段了。
两京大驿道的最东端,是登州东部的赤山浦码头,一个新兴海港城镇。随着出海捕鱼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城池愈发繁荣。原本很多乡里是新罗人占多数的,现在也被河南人、河北人淹没了,地方大变样。
西段方向,三年内已经从弘农修通到了潼关。
长安到潼关方向,也早就通车。
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两京”早就连接在一起了。
现在开工建设的路段,主要在长安以西。
按照邵树德的规划,这一段主要是走邠州、泾州、原州的北线,最后直通会宁关码头,这是优先级最高的方向。
至于南线,即长安向西走岐州、陇州、秦州、河渭方向的,就看各地余力了,反正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云襄道、两京大驿道这两条主动脉之外,河北方向其实也在修一条一等国道,主要是在北平府境内。
从昌平县出发,经幽州城向东,过蓟州、平州,出临渝关,通往营州。
截止目前,关内部分已经大体完工,但营州路段较为麻烦,进展不大,且路线方面存在分歧。
有人认为,近些年辽泽日益退化,淤出了不少陆地,可尝试沿海修建道路,无需向北过柳城,在山里绕来绕去。
也有人认为,淤出的陆地并不坚实,且沿途仍有许多沼泽,发洪水之时,经常将其冲毁、淹没。那片地方,虽然水草丰美,但种地风险较大,唯适合放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多人,故还是走北线较好。
邵树德同意了北线方案,仍走柳城,顺便沟通七圣州,认为这样价值较大。
而官员们在这方面争吵,也让他莫名地感到些许欣慰。
因为他们争论的是国家建设的细节,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所谓国本、战争之类。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个国家走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甚好!
二月、三月很快就过去了,四月初,太子邵承节领命出京,带着已休整年余的铁骑军万人,以及飞龙、金刀、黑矟三军中抽调的六个指挥一万二千骑马步兵,往河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