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魁首……”
“此处没有外人,张兄莫要犹豫!”
“魁首……天书言明,魁首降清!”
“啊?这……”
“侯恂本不至落得如此下场,只因天书说其子侯方域降清,还助纣为虐,向清军献策,掘开黄河大堤,水淹万顷良田,致使百万百姓受害,力助清军扑杀反清义军!”
“……”
钱谦益降清就够吓人的了,没想到侯恂还有个本事如此之大的儿子,真是不得了啊!
“张兄可知朝内还有何人降清?”
对于如何处理侯方域,周延儒还得好好思量一番,眼下还是要尽可能多地打探一些消息。
“陛下移驾南都之后,不论是组阁,还是任命各部尚书与侍郎,想来是按照那份天书所言之内容来圣裁的。次辅高弘图被天书视为忠良,最终投水自尽,次辅对此大为欣喜,于是便捐了十万两银子。余下各个忠良见状,自然也是纷纷慷慨解囊。”
打听了那么多事,张采根本不敢喝酒,生怕酒后脑子犯晕,将如此紧要之事忘掉大半。
趁着还能记住,急忙用笔写下来,如此方可放下心来,出门来找周延儒。
“那朝外呢?张兄可知除侯方域之外……”
“魏学濂、彭宾、陈名夏、龚鼎孳、阮大铖!”
“阮大铖亦降清?”
“据传……如此!”
阮大铖论岁数,比周延儒大六岁,论资历自然比周延儒老得多,可是东林元老左光斗的朋友。
“首辅如何?”
“据天书说首辅便是前世首辅,在清军南下之后,辗转多地组织抗清,最终被俘就义,故而此番并非收到牵连!”
张采还在纳闷,为何崇祯皇帝会擢升瞿式耜为首辅,这下才算弄明白事情的原委。
瞿式耜能当首辅,还得到了钱谦益的首肯和力推。
既然东林子弟能当首辅,谁当都可以,能得到皇帝的青睐便事半功倍了。
“郑三俊如何?”
此人在《东林点将录》里被誉为“地明星铁笛仙”,也算是东林干将了。
“只怕与我等形同陌路了!”
郑三俊也为东林出过力,但东林失势之后,郑三俊便不打算在被东林控制了。
钱谦益曾对张采是这么说的,大概对方已经不买钱某人的面子了。
不光是郑三俊,能够参加廷议的几位南官,多跟郑三俊类似。
而伴驾南下的北官,即便有人老家在南方,也不认可东林的举动。
北官集团不论出身何地,多半以忠君为首务,而并非报国。
二者虽看似为一体,但细分起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前者为皇帝服务,以保护皇帝的利益为首务。
后者为朝廷服务,以保护朝廷的利益为首务。
倘若东林打着保护朝廷利益的幌子来庇护偷逃税款的商贾,北官集团当然不会买账。
通过多方走访得知,几乎所有北官都买过太子所弄的那些募资玩意。
数量多寡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此举就等于纳了投名状。
这些官员凭此让太子放心,太子亦可凭此来确保这些投献之人的利益。
北官伴驾并不意味着反对太子,只是出于忠君的想法,来为崇祯皇帝效力。
倘若皇帝驾崩之后,北官是与东林合流,还是去找太子,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首先,太子是正统,是国本,是大明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其次,太子有仙法,能赚钱,亦能阻止大明被东虏所灭。
最后,太子颁布的诸多新令是符合这些官员的心思的。
太子施轻农重商之策,与东林的主张截然相反。
二者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势不两立。
太子手里有军队,东林手里有商贾。
商贾到底能否对抗军队,只怕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现在没等太子如何,皇帝便已经开始对东林、复社、几社等团伙下手了。
抄没府邸,下狱钱谦益、侯恂等人便是最为明显的信号。
“外界情况如何?”
“昨日士子被厂卫逮捕不下近千人,陛下要求每位士子写下认罪书,并让家眷缴纳五百两银子方可获释,否则便要将被捕士子发配北廷。”
“啊?这是为何?”
“陛下说士子阻止南廷加征商税,而税银则是用来支应北廷所需,故而让太子处理此事最为妥当!”
“这……张兄以为太子将会如何处置?”
“世事难料,在下也不敢贸然揣测!”
通过此前太子的诸多举动,张采认为太子即便不会处决如此之多的士子,亦会使其吃尽苦头。
“张兄此番前来……”
“魁首被捕,不知周兄如何打算?东林又欲如何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