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大家都好(2 / 3)

小说:明末腹黑太子 作者:牛笔老道

进城就等于回家了。

家人在城内居住也比乡下更为安全,起码不怕辫子再来劫掠杀戮了。

而且也并非全家都被一锅端,只要直系亲属进城定居就行了。

此举直接为京城增添了不下五十万人口,里面有至少八到十万可以成为工人。

城内各处的工地与工厂都需要这些人,连针线活熟练的健妇都可以找到一份做羽绒服等轻工产品的工作。

比起风吹日晒的锄地,这些酬劳不低且都是免税的活计自然受到了农户们的欢迎。

城里的物价虽说比乡下贵,可银子却很好赚,只要不直接买房子,一年下来可是能攒下不少钱。

这些乡下人大量涌入京城,由于起初不守规矩,让不少官员感到厌恶,纷纷上奏太子,要求限制其进城务工。

某太子对此作了非常简单明了的解释,都玩过积木没?

底盘面积越大,往上码积木就越容易!

这些农户便是底盘,他们收入不多,识字不多,见识也不多,但终于的是数量足够多。

正是有了这些人,京城的诸多体力工作,才能有人干。

这叫工作因人而异,当须分工合理。

农户不也要衣食住行?

隔三岔五也会吃顿鱼肉么?

过年过节不也要给家人买件新衣服么?

每人每月吃一条鱼,一百万人不是需要一百条鱼么?

市场上鱼卖得好,不就能在无形之间,鼓励渔珉努力捕鱼卖钱么?

其他行业的情况不皆是如此么?

人口的增加便意味着消费的增加,这些人将赚来的银子再花出去,不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了么?

为什么仆人多的人家说明家主有实力,而非比仆人少的人家更为穷困,不正是这个道理么?

长洲(苏州)为什么比其他城池更富庶?

一来是城内人多,二来是商业发达,三来是得益于江南的地理优势。

此等条件放在京城身上亦是能用,而且京城的人口比长洲更多,商业更发达,而且是大明都城。

本宫说五年之内,京城的实力将相当于江南四城之和,这可不是用嘴来达到这个目标,而是要用事实说话。

没人口,哪来的消费?

没消费,哪来的税银?

没税银,哪来的实力?

没实力,岂不是白日做梦?

为何京城的商品能够销售到草原上赚钱?

那不正是草原上的人口买了京城出产的商品么?

只不过这些牧民未在京城里居住而已!

有了大量的工人,便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商品,比收农税的速度要快得多!

在某太子看来,只要皇太鸡不立刻杀到关内来,那么即使京城的人口突破两百万大关,粮食也是足够吃的。

江南一带虽然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但终究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究其原因,某皇帝仍旧是大明正统,以任何理由反抗都是发动叛乱,是不得人心之举。

更何况东林被打压,复社被重创,几社名存实亡。

三大团伙在升级版某皇帝的反击下,都已不复当年之勇。

没了带头的,临时组织起来的人马又没有实战经验,自然不是官军的对手。

只要不出现大规模屠城的情况,江南叛乱被弹压之后,很快便会恢复秩序,不会耽误秋收。

就算发生最糟糕的情况,只要每片地区拿一些大户献祭就行了。

这些人不缺钱也不缺粮,膘肥体壮,正好缺良心,那就可以直接宰了!

实际上某皇帝和洪承畴所部也是这么干的,只要破城,直接抓大户,并不会大开杀戒。

某皇帝命令禁止屠城,哪只将领干了此事,就别想要请功领赏了。

即使是当年的“匪寇将军”左良玉,也不敢公然干出屠城的事情。

此番弹压江南叛乱,某皇帝采纳了某孝子的策略,那便是——首恶必惩从犯查抄!

跟着瞎闹腾的百姓,只要手里没有人命,那就可以既往不咎了,毕竟南廷还要靠这些人来收税银呢!

某太子不清楚某父皇是如何襙作的,唯有一点,那就是运来的粮食不能过少,否则京城的人要饿肚子。

畿辅一带的粮食其实是可以满足正常的消耗的,但某太子为了几年之后的大规模北伐,必须每年都攒点战备储粮。

本地收上来的一部分粮食就留做此等用途了,等江南和南洋的粮食通过漕运与海运抵达京城,再投放市场。

原计划是在祖大寿所部守军吃光锦州城内的粮食之前,王师就必须为其解围,看今年这情况,貌似有些堪忧啊!

算上今年,便是三年后,也就是崇祯十五年,西历1642年年底之前,北上的援军要与锦州守军汇合。

若想打退皇太鸡的二十万大军,王师必须出动二十万,另附十万倭军,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https://m.pmzjq.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