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子,任何一部电影上映,他们甚至连看都没看过,就开始喷。
要说火力,那才叫凶猛呢!
这个叫谷正民的实在不算什么。
“没必要,不就是骂两句吗,随便他好了,我还正想着要宣传一下呢,可惜没有机会,这不!”易青说着,摆了摆手里的报纸,“有人免费帮咱们宣传呢!”
赵保刚真是琢磨不透了:“你管这个叫宣传?有特么这么宣传的吗?怎么着,挨骂了,咱们是不是还得感谢他啊!?”
一看赵保刚就不是个穿越党,格局小了,真太小了。
谁说挨骂不是宣传啊!
看看前世那些电影,哪怕全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喜欢,可照样有人骂,结果越骂越火,有的电影甚至为了炒作,专门雇人来骂街,骂来骂去,话题性有了,电影票房都能跟着高出不少。
这叫逆向宣传!
“别管了,有这闲工夫,还不如催着主任快去京台看看,观众反应怎么样呢!”
易青说着,又拿起了那份报纸,心里盘算着,是不是也应该写个文章反驳一下,最好能行程隔空骂战,那样知道这部电视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当然了,易青没那个闲心,看看文章里写的,明明就是在骂街,可偏偏还要装的很文雅,还要表现出一种痛心疾首的姿态,太假了!
和这样的喷子对骂,易青感觉都浪费自己的战斗力。
至于接下来该怎么应对,易青连想都没想过,随他去吧!
对自己的作品,易青有信心,《我爱我家》这部情景喜剧虽然体现几年出现,相对于这个时代有些超前了,但是前世这部电视剧已经证明了,它将会有多成功。
这是英哒的巅峰之作,说是空前绝后都不为过。
且不说《我爱我家》之后,别人拍的情景喜剧无法超越,就连英哒自己后来拍的,且仍然是由梁佐担任编剧的那些情景喜剧,也都无法再创辉煌。
这是为什么呢?
编剧还是以前的编剧,导演还是以前的导演,演员也有好些《我爱我家》的老班底,可就是无法超越。
易青觉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整部戏的人物关系结构,以及故事背景这两方面。
例如英哒后期的作品《中国餐馆》就是部失败的作品,虽然那是英哒投入最多心血,而且抱最大希望的戏。
当然了,这部戏的失败是英哒活该,也是他才华有限这一事实的铁证。
整个主题跟广大中国人民的生活经验完全无关,完全是在炫耀他的留美背景,那么这种脱离群众的作品怎么可能引起共鸣呢?
艺术嘛,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太高了不行!
还有一部《候车大厅》也不能称之为成功,整个主题框架就是几个火车站候车室里头的员工彼此之间,以及和旅客之间的鸡毛蒜皮,无中生有的故事。
谁还没坐过火车,可满中国的火车站,哪里会有铁路员工对乘客那么好,那么上心的?
这根本就脱离实际嘛,于是当然也就没有说服力了。
而无论是他们彼此之间,或是跟旅客之间,其实哪里可能会有很多好笑的事情发生。
再加上旅客来来去去,造成一种混乱的视觉效果,让人看着心不定。
既然候车大厅这样的地点,人物,背景已经注定了给人一种躁动不安、疏离冷漠的感觉,那么它也就很难形成什么戏剧张力了。
每当要讲述一个旅客的故事时,单单烘托出人物背景和故事缘由就得花上不少篇幅,不像《我爱我家》,每个主角的形象都已经深入人心了,哪里还需要再费唇舌,通常都是三两句话就把某一集的主题点出来了。
比方说,小晴表妹的那一集,一句“志新的表妹”就一切都清楚了。
那个文姨,老傅一句“我中学时候的老同学”就解释清楚了。
还有《新72家房客》,这也是非常失败的作品,也显示出导演英哒的确才华有限。
编剧小组明明全都是京城胡同,或是大院里头培养出来的京油子,偏偏把故事背景放在魔都,然后找一帮魔都滑稽剧团的演员来扛,他们能扛得起来吗?
明明很好笑的台词,非要用带着魔都特色的普通话说出来,那笑果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了。
易青上辈子看那部戏的感觉,就有点儿像在看.中国人演莎士比亚,那种文化隔阂就好像葛大爷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呢。
反正易青看那部戏的时候全程都没有笑过,即使里面有不少抄袭《我爱我家》的情节和台词。
可能英哒在连着扑了三部戏之后,也想到了《我爱我家》的辉煌,于是就有了《东北一家人》,这应该算是在人物关系结构上最模仿《我爱我家》的了,也是一大家子人,多了个老妈,把大哥大嫂改成大姐大姐夫,贾小凡改成二女儿,贾圆圆改成小外孙,然后也有个邻居老头儿,是父亲的老同事和老对头。
英哒虽然才情有限,但毕竟在国内也算知名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