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处罚(3 / 4)

除了这些,另外一些与孔府有关的案子,也都一一进行了审理。

比如马德钟父母祖坟被刨一案,当时的孔家主事人孔公卓就被判赔偿三百两银子,本人因为劣迹甚多,被流放到虾夷岛。

虾夷岛就是后世的北海道,如今是大明的疆域。但是那里因为气候寒冷,如今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开发。

如今那里除了一个大明的海军水寨,主要就是一些土人。

岛上现在总人口近十万,但是儒生数量稀少,连教土人和水师子弟的老师都没有。

孔公卓虽然仗势欺人,劣迹斑斑,但是因为那里没有儒生教书,让他过去当个老师,算是人尽其才。

马德钟对这样的处置已经很为满意了,父母尸骨已经找不到了,能把孔府告倒,就已经是意外之喜。

而孔彦缙说不出是高兴还是难过,因为这样一来,朱瞻基等于是将他的掣肘彻底清理出去,今后的长子长孙一系,只要没有绝嗣之忧,其他各个分支就没有了插手孔府的机会。

但是偌大的孔家一下子四分五裂,除了主支,其他各个分支以后就只能当普通百姓了,他们想要免税,也是不可能的。

除非,他们也开始考取功名。

当然,在未来会取消所有人的特权,每个人都要纳税,这一步朱瞻基还没有急着走。

以后,所有人的特权都会取消,包括皇族,宗室。

但是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现在,主要精力还是先放在禁止金银流通方面来。

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朱瞻基接见了从林州返回的几个内侍,他们带来了刘万的书信。

看到刘万的书信,朱瞻基对他越发满意了。

从这件事上,刘万能够想到他现在针对宗族的一些计划,说明他是个有脑子的。

这件事虽然不大,但是确实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案子,这是宗族法度与朝廷法度一次碰撞。

虽然这个案子发生在朱棣刚登基的时候,但是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件事并没有过时。

如今的朝廷对天下的管理,基本上只是到县一级,基本上,到了乡里,就是实行的村民自治。

朱元璋时期,大明乡间成立了无数的乡老会,这些乡老大部分都是由族长,解甲归田的老兵们组成的。

他们拥有议事,处事的权力,甚至可以见官不拜。

乡老的权力大小,基本上与本人的威望有关,他们在处理许多事务的时候,大都以过去的经验或者是当地的习俗为依据。

这种处事方法的确有环节民间矛盾的作用,成为朝廷法度的有效补充。

但是,这中间当然也有许多碰撞和矛盾。

而且许多族长也因此作威作福,成为地方一害。

这个时候,朝廷并没有一套完善的处理方案,即便是有了冤案,错案,也无法进行修正。

皇权下乡,对如今的生产力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朝廷如果想要让皇权下乡,耗费的成本绝对会大的惊人,而且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首先,就是朝廷的官员不足。如果想要增加管事的官员,不是翻倍,甚至要增加好几倍的低级官员。

其次,民智开发不够,大部分老百姓都不识字,一辈子没有出过县,能有什么见识?

想要让他们接受朝廷的这一套,花费的精力就大的惊人。

所以,皇权下乡不仅仅是制度问题,也不仅仅是成本问题,更涉及到了教育问题。

但是,通过这件案子,朱瞻基虽然没有看到改变这一切的契机,但是最少能制定一份约束宗族势力的律法,将一切法制化,而不是依靠人情化。

宗族势力的历史悠久,远超国家的存在。在隋唐以前,宗族势力的优先还要大于皇权。官员想要当官,依靠的都不是科举,而是举荐。

隋朝因为要改革,隋炀帝步子太大,扯到蛋了,直接被赶下台,还成就了千古恶名。

唐代武则天时期,宗族势力才真正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从那以后,科举成为了官场的主要晋升渠道。

而宗族势力在那以后,也逐渐被规范化,制度化。

宋代的范仲淹首创义田。

当时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生活日益富足,但他十分节俭,而且还把钱花在他认为最重要的地方。他省下一些钱财,来兴办义庄。

范仲淹和他的哥哥范仲温“议置上田十顷于里中,以岁给宗族,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他们把这些田地捐赠给自己的宗族,并且订立了十三条规矩,这样一来,就算是本族的穷苦人家,也能够生存下去。

从那以后,不仅仅有义田,还有了义学。有族中有钱的人捐出来的天地出产,可以供贫苦子弟就学。

除了义田、义学之外,甚至还有义冢,用来埋葬本宗族的穷苦之人,不至于死后连丧事都办不起。

这种义田的发展,让宗族势力重新又膨胀了起来,宗族势力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s://m.pmzjq.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