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单章:制度与风气(1 / 3)

发个单章:制度与风气

再发个单章,谈谈晚唐、五代军事制度以及风气变迁的问题。

先从一个故事讲起吧。

后唐应顺元年(934)3月,闵帝遣军攻打凤翔府的潞王李从珂。

李从珂登城痛哭,因为他跟随李嗣源常年征战,战功赫赫,威望较高。军士们见他痛哭,纷纷感泣。而闵帝李从厚虽然是天子,与大家在制度、道义上有君臣之分,但他才二十岁,光没有威望这一点,就注定要完蛋。

于是发生了战场叛乱,部分围城军士倒戈,支持潞王,并突然下手,击败了懵逼中的其他部队。

凤翔虽然解围了,但李从珂也很清楚,要想获得军士们的支持,除了他的赫赫战功带来的威望之外,还需要钱。不然的话,即便将领支持你,普通士兵也不支持。

于是“潞王悉敛城中将吏士民之财以犒军,至于鼎釜皆估直以给之。”

李从珂基本把能拿出手的东西都搜刮出来了,同时许诺至洛阳后,给愿意跟着他造反的士兵,人赏一百缗钱。

闵帝听闻,“乃召将士慰谕,空府库以劳之,许以平凤翔,人更赏二百缗,府库不足,当以宫中服玩继之。”

李从珂赏一百缗,闵帝赏二百缗!

听起来似乎反了,李从珂是造反的人,处于劣势,应该赏得更多。闵帝是皇帝,应该用更小的代价来驱使军士。

因为主力都被李全忠带走了,留守幽州的兵少,节度使李可举绝望之下,全家自焚。

在他晚年猜忌杀功臣前,他的部队是很少有人叛变的。杀功臣后,叛的也是将领,而且是地方部队,他的禁军依旧稳如泰山,士兵作乱极少,甚至接近没有。

反观皇帝李从厚,在武夫们眼里,他算什么东西?打过仗吗?有战功吗?连这些都没有,你有什么资格当皇帝?

李从珂事先许诺一名士兵100缗钱的赏赐,到洛阳后,问王玫有多少钱,答有数百万缗,差不多够了。但事实上,因为闵帝着急忙慌之下滥赏,钱已经没了,只剩两三万,怎么办?

“有司百方敛民财,仅得六万,帝怒,下军巡使狱,昼夜督责,囚系满狱,贫者至自经、赴井。”

到北宋开国时,存在六十多年了,敢拼命的少了,亲党胶固的老油子、混子多了,战斗力不行了,同时武夫们的心气也不行了。

恰恰就是他知道光靠制度约束不住这些武夫,必须个人威望与制度相结合,才有可能产生效果。

再回到之前的故事。

天成元年(926),邢州左右步直兵赵太等四百人作乱,“据城自称安国留后。”

作为镜像对比,赵匡胤其实也赖过账。灭南唐,最终发放的赏赐与战前许诺的赏赐不符,缩水严重。

威望,威望,威望,重要的说三遍。

首先,禁军士气低落,不肯力战了,因为皇帝赖账。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身为皇帝的李从厚其实是处于劣势的,所以要赏赐更多。

(二)幽州镇。

在大一点的藩镇,都教练使是最先出现的,把士兵的训练权拿走了。

看到没有,禁军将士根本看不起二十岁的皇帝李从厚,被派出去平叛的那一刻,就已经想好要投潞王了,再收一遍钱。

其次,支持李从珂的地方将领、军队也没得到赏赐,人人都有怨气。

其实不得不提一下朱温这个人。

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研究中晚唐历史的学者,比较激进的甚至认为唐武宗会昌年间,全国总人口可能已接近恢复至天宝年间。

朱温其实很厉害。他也是威望与制度相结合,到死禁军都没乱,甚至他儿子时,禁军也还算听话。

这是威望,这是人心,有时候是可以当钱用的。

答案我以前讲过,威望。

再加上五代朝廷不断削藩,为此献祭了好多个皇帝。到郭荣去世前后,成果斐然。于是人心思定,没人想折腾了。

即便拿北宋的军事制度,套到唐末、五代前期,那也是约束不住这帮武夫们的。

这些事件说明,中晚唐时朝廷、节度使一直在想办法制度创新,约束士兵。这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训练权、后勤权、调兵权都被幕府收走了,衙将平时接触不到部队,造反很麻烦,只有想办法接触部队,才有那么一丝机会。

昭宗时,刘仁恭出动十万步骑。

到了朱温晚年,河北多次成为主战场,人口损失速度加快。

那么,为什么还三番五次有人造反呢?因为制度只能防住大将,防不住士兵造反。

需要赏“数百万”,但只有“二十万”,没办法,只能继续收钱,比如以京城所有人的房屋估值,预收数月租金等等,同时修改赏赐标准。

朱温的部队不是继承来的,是他白手起家拉起来的,和主角一样,威望较高。

再一个佐证。《太平寰宇记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https://m.pmzjq.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