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人皇的坦诚
当然,书籍存量告急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和印刷局的全力运转,很快,人们购买廉价书籍的欲望就会得到满足,书籍市场也会趋于平稳。
苏咏霖感觉最重要的,果然还是买到《洪武政论》之后整个民间对这本书的看法以及反响,还有就是对《白毛女》和《半夜鸡叫》等等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是个什么反应。
这一切需要时间去给予他回馈。
与此同时,苏咏霖很好奇会不会有南宋方面的人购买他的书籍,并且带回南宋传播开来。
他同样也很期待南宋方面对于这件事情的反应。
《洪武政论》第一卷在公开发售之前已经在复兴会内部进行了内部传阅,复兴会员们对这本书的了解还是很足够的。
尽管如此,在书籍发售的当天,还是有大量复兴会员前往当地的树人书社抢购《洪武政论》第一卷。
他们觉得这本书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有学习意义,更有收藏价值,他们希望距离他们的领袖更近一点,他们会感觉到这本书的存在就是领袖在和他们面对面交谈。
而对于广大民间读书人或者不识字的热心村民来说,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
苏咏霖写书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口气亲切,一上来的序言甚至是朋友之间轻松聊天式的口气,丝毫没有皇帝的感觉。
一上来,苏咏霖就和他们打招呼,像是唠家常一样的将自己的出身和大概的经历说了一下。
当然,这第一部分内容就让很多人惊掉了眼球。
皇帝居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金国山东本地人,而是宋人。
家庭出身还不错,祖父是个南宋四品官员,还曾经操持过岳飞北伐的事情,后来遭到打压,苦闷之下操持起了贩私盐的活计。
他的家族因为贩私盐而发了大财,他也因此有了优渥的生活,锦衣玉食,然而这不仅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灾难。
他的父亲因为贩私盐而死,母亲因为父亲的死郁郁而终,他年幼丧父丧母,靠着祖父的抚养才得以长大,而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祖父也因病去世。
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孤儿。
偌大家产传承到了十六岁的他手上,面对着作为保护伞的南宋官员孙元起,还有虎视眈眈不服他的祖父旧部,他经历了很多危险。
最后,当他十九岁的时候,他除掉了那个试图奴役自己的南宋官员,以及那群试图谋夺他的家产的祖父旧部。
然后他选择了北上山东,和当时的山东义军联起手来,一起对抗金国的残酷统治,夺回中原。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对于他来说不是什么无奈的选择,而是很早以前就开始谋划的事情。
他很早就决定脱离南宋,从统治压迫性稍弱一些的金国打开局面,通过暴力手段推翻金国统治,将金国消灭,然后光复中原。
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所以明军成为明军之前,叫做光复军。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没有根源的,根源就在于他的成长历程。
苏咏霖从这里开始讲述他的成长历程,讲述他是如何普普通通的诞生,普普通通的成长,没有什么灾祸的长大,直到宿命的降临。
他思考着为什么百姓那么苦。
他思考着为什么他可以锦衣玉食大鱼大肉,而有些人只能吃尿晒干后析出的盐。
他思考着为什么地主士绅可以拥有千亩万亩的良田,而农民却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只能成为流民,随机的死在随机的地方。
他不懂为什么税吏要横征暴敛,为什么在规定税收之后还要用各种名目肆意征收超额的税款,仿佛不把人们饿死就不罢休。
他不懂为什么成本价只有五文钱的盐能被卖到一百文钱,让人们连盐都吃不起。
他有太多太多不懂的事情,太多太多的事情都让他感到非常的不理解,他试图寻求父亲和祖父的解答,但是父亲和祖父只是想做个冷漠的旁观者,并不想深究,也不让他深究。
但是他终于还是明白了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所以他知道了,南宋是没有希望的,南宋不仅对于金国无能为力,对于内部也是无能为力,他们不可能解决掉百姓吃不饱肚子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百姓吃不饱。
吃不饱,不认字,才方便统治,才不能抵抗,任由剥削。
这样,才能让地主士绅老爷们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才能让他苏家人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
苏咏霖觉得曾经的苏家是万恶的,所以他放弃了一切,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道路,也是他自己的赎罪之路。
如果成功了最好,如果失败,就当是赎罪。
好在,他成功了,所以他发誓,要建立一个和过去所有的国家都完全不同的国家,以一个不会有人饿肚子的国家为最高目标指引,竭尽全力,哪怕还有一个人饿肚子,他的目标就还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