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四章 终得虎牢(1 / 2)

对于张绣的到来,张济欣喜之中也有一份解脱,他清楚的知道刘毅大军尚在关下,而张绣却与此时前来代表着什么含义,叔侄战时相见,自是别有一番唏嘘。张绣带来了刘毅以及家人的亲笔书信,郭汜大军被歼,马腾兵临城下,长安城中已是人心惶惶,极为混乱,刘云便趁势带领天耳演出了一场洗劫的好戏,天耳之人来去如风,劫掠了张济以及与其相邻的几家富户,并将其家人易容隐藏起来。

李傕虽觉此事颇为蹊跷,可此时已是焦头烂额,无心顾及,长安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藏上十来个人却是容易!刘毅也在信中对张济赞赏有加,言道如若献关,不但前事不计,张济还可为洛阳太守,张绣则会上报天子,加以封赏!事已至此,又去了心头顾忌,加上刘毅一向善待降将的名声,张济不再犹豫,开城纳降,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还让士卒将他捆绑,和张绣一道前往刘毅军大营中谢罪。

“张太守能够弃暗投明,实乃社稷幸事,大功一件,何必如此!”刘毅见状急忙上前亲自为其解缚,并扶至坐上,温言宽慰道。

“济不识天时,据守虎牢而抗刘将军之兵,实乃大罪。将军用心良苦,又如此厚待,怎不让济心中羞愧。”见刘毅如此待他,张济心中感动,同时也放下了负担,言语之中极见诚挚之意。

“哈哈哈,这是何言,彼时两军相对,各为其主,太守守御有度,指挥可法,为人钦佩,何罪之有?万万不必因此而挂心。本想为太守父子设宴庆功,只是军情如火,长安一日不下终是大患,因此大军要立刻开拔,太守之前镇守长安,知其虚实,毅甚望将军可助一臂之力;不过此事毅也不强求,太守若无此意,便可去往洛阳,重整旧部!”刘毅爽朗一笑,出言道,此事他绝不会强迫张济。

“张济既投将军,就该为将军出力,只是李郭二人虽是叛逆,却有恩与我,不忍与其对阵沙场,可让公行助将军一臂之力,胜我亲往,济愿往洛阳,此举迂腐,还望将军见谅!”张济心中清楚只有打破长安才能让家人无危,可毕竟也有故主之情,因此言道。

“哎~~此乃太守之义,毅敬之尚且不及,怎敢相责,既如此太守暂去洛阳,安顿民生,旧部需有安排可自决!待刘某安定长安,必回洛阳为太守庆功,也请天子旨意,太守辛苦,暂请歇息片刻。”刘毅正色道,张济此人颇有才干,洛阳交给他正可展其所长。

“多谢将军,公行,以后便在将军麾下听令,不可有违!”张济闻言施礼拜谢,又交代了张绣几句便出帐而去,自己已无他求,如今从子能得刘毅所用,也是心满意足,再无挂碍。

“公明,你引龙骧营将士稳守虎牢,关上降卒可择其精壮编入营中,虎牢天险,又有公明坐镇,司隶当无忧矣!”刘毅欣然道,虎牢一得,他便可让曹操难以西向,说到底他最忌惮的仍是此人。

“主公放心,有晃在,虎牢定是安如泰山!”徐晃慨然道。

“公行,暂命你为虎卫营副统领,以助儁乂!”这一路上刘毅与张绣交谈颇多,此人沉稳有谋,武艺高强,亦是个人才。

“诺!”张绣上前一步,恭声答道,此次司隶之战,他亲眼见到了刘毅军强悍的战力,身为武将,谁不想统领如此虎贲?

“主公,此战子才为顾司隶与幽州,并州已是空虚之极,如今虎牢得破,郭汜授首,司隶之事再无大战。以嘉之见,可让张合将军回军上党,一来坐镇并州,以防生变,二来也可观幽州动静!”郭嘉立刻出言道,并州重地,也绝不可无大将防卫。

“嗯,奉孝之言是也,儁乂可随军先至洛阳,城中尚有降卒可补入营中,再行回军上党,听子才调遣!其余众将立刻整顿人马,今日便要起兵以往函谷,想来文远当已在关中。”刘毅朗声道。

“报,主公,幽州有书信至。”众将轰然应诺,此时营外却有传讯士卒奔入,观其满面风尘,气息不匀,当是快马狂奔至此。

“好,文和杀伐决断,雷霆万钧,实是胜吾亲为,奉孝,你作书一封与文和,让他不需有何顾忌,尽管放手而为,天捅破了,老子回去补!”刘毅看罢书信,将之交予郭嘉,虽知朝中有人对自己不服,却仍未料到董承为首,可若无天子旨意,他敢这么干?对于贾诩的处理他心中极为欣赏,可想到刘协不免又是面色生寒。

一行当即便拔寨起兵,到得洛阳,刘毅命张济为太守,整顿民生,照拂伤员,周仓领青龙营暂驻于此。张合将虎卫营分出一部交由张绣统领,以助刘毅进军长安,自己则领大部人马赶赴上党。

刘毅率军日夜兼程,不几日已经到得函谷,那日张辽得主公之命,引军前来,函谷关守将胡车儿见战局如此,早无战心,又得张绣亲书,竟是未作任何抵抗!文远兵不刃血而下城关。他仍叫胡车儿为城守,等候刘毅大军前来,自己则马不停蹄的直奔长安而去。

李傕见张辽大军至,城中又是军心涣散,已知此番无幸,再无抵抗之心,一家百口竟是自焚与府中,死前尚且不甘,派人打开西门,迎张辽先入城池,意欲以此让马腾对刘毅心生嫌隙!可张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https://m.pmzjq.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