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故友(1 / 2)

陆雁冰自小不喜欢读书,所以不喜欢旁人说话的时候引经据典,可李道虚和李玄都两人都有这个习惯,陆雁冰又不敢忤逆两人,只能乖乖听着,久而久之,也明白一些儒道义理。

此时李玄都所说的这段话出自儒门,意思是父亲如果有了敢于直言的儿子,就不会做出不仁义的事情。所以当父亲做出不义的事情,做儿子的不应一味顺从父亲,而是应该向父亲抗争,同理,君王有不义之举时,做臣子也不应当顺从君王,同样要抗争。圣人讲孝道,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要孝而不顺。若是不顾实际而一味盲从,陷父母于不义,是为不孝。

在这里,李玄都把李道虚比作父亲,他是儿子,对应了两人的关系。最是倡导孝悌的儒门都不赞同愚孝,认为仁义还在孝顺之前。如果两人都不肯退让,那么终究要走到不可挽回的那一步。

不过也许是陆雁冰的反应太让李玄都失望,也许是李玄都压根就没想把陆雁冰牵扯进来,总之李玄都只是略微提了一句之后,便不再纠缠此事,转而说道:“以前我觉得钱俗气,谈钱更是俗不可耐。可到了今日方知钱是天底下第一等大事,不仅仅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一国,手中无钱也是处处为难。”

陆雁冰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很早之前她便开始攒私房家当,纵然比不得秦素,与囊中羞涩的李玄都相比,却是富有太多。这也是她过去总觉得李玄都有些幼稚的缘由,当然,哪怕是现在,她也觉得这位师兄有些太过理想,想当然耳,可无奈李玄都成事了,那就另当别论。

此时听李玄都如此说,陆雁冰自然十分赞同,说道:“钱往何处来,又往何处去,这里头有大学问。老爷子振兴清微宗,也离不开一个‘钱’字。”

“见微知著,由小见大。我们再四处转转,瞧瞧如今帝京城里到底是怎样的光景。”李玄都说道。

陆雁冰继续领路。她很想问李玄都打算什么时候动手,可在李玄都提及李道虚的态度之后,她便不敢问了,觉得自己还是不知道为好。

其实李玄都也在等,一则是等秦素那边的消息,二则是等宁忆那边的消息。

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如果大事开大会,很容易出现上秤千斤重的局面,如果有人在会上提出问题,就不能视而不见,众目睽睽之下,必须解决问题,不能再去推诿、拖延、调和、斡旋,十分棘手,容易无法收场。

比如说李玄都谏言李道虚之事,虽然李玄都到底说了什么只有李道虚和李玄都知道,但当时清微宗人人都知道李玄都要劝谏李道虚这件事,那么李道虚便无法装作没有这回事,只能给出一个明确态度,偏偏李玄都提出的问题并非杜撰胡说,而是清微宗确实存在的问题,就算李道虚是仙人,也很难解决,又不能直接把提出问题的人杀掉来自欺欺人。于是李道虚罕见动怒,并召集三十六堂主共同讨论此事,最终以李玄都被逐出师门而结束。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道虚行事始终是合乎规矩,并未凭借武力就肆意行事。李玄都也是合乎规矩的,求仁得仁。

李玄都自己就曾做过类似事情,自然心知肚明,不会重蹈覆辙。决定大事,首先要定调,然后通气、摸底,由上而下地依次打招呼,最终形成一致意见,方才不会出现纰漏。

虽说如今帝京形势并不等同于决定大事,但也有几分相通之处。李玄都早已定调,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与各方势力互相通气、摸底、打招呼,这也是秦素、宁忆、张白昼、上官莞、慕容画等人正在做的事情,包括李玄都亲自来见小皇帝,也是这般用意,而小皇帝基本表明了自己站在李玄都这边的态度。

现在李玄都只等着各方的反馈,如果大多数意见一致,也就是儒门、百官、各方豪强都认可了李玄都的定调,那么就到了李玄都动手的时候,这便是大势所向,李玄都就是顺势而为。纵然还有反对声音,也挡不住滚滚大势。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要将对手置于死地,越快越好,不易生乱。若是陷入僵持境地,难免生出许多变数。

这些思量,李玄都自然不会对陆雁冰说,能明白的人不说也明白,不明白的人说了也不明白。李道虚就是明白之人,不必秦素开口,他就已经知道秦素的来意是什么。

所以现在这段时间是李玄都难得的闲暇,他才会有如此闲情逸致。

离开这片商市之后,两人便到了人市,顾名思义,这里是买卖奴仆的地方,所谓卖身为奴、卖身葬父,就在这里来。一般来说,大户人家都用家生子,也就是家中奴婢生的子女还是奴婢,是为家生子。就算买人卖人,也是招呼人牙子上门。还有一些罪奴,也就是官宦人家获罪之后罚没为奴,则是朝廷专门的衙门负责。所以这人市中多是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主动卖身。

至于那些拍花子的,还有干采生折割营生的,都是不赦的罪,朝廷容不得,抓到就是一死,尤其是采生折割一行,一旦抓到直接凌迟处死。

所谓拍花子,就是人贩子,人牙子只是中间人,人贩子却是拐人抢人。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https://m.pmzjq.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