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能年纪轻轻便在兆亿人里脱颖而出,成为至少横压一个星团的大学问家呢。
可越是这般少年得志,就越要挫其锐气,才能令其迅速归心。
“任重我问你,既然你对探究本质感兴趣。那你对暗物质如何看?那是什么?如何存在?如何产生能源?如何影响宇宙?”
杨米思果然一来就下猛料。
任重想了想,端起面前的透明水杯,往里面倒进去一杯水。
随后,任重又抬起手来,智能机器人按照他心中发布的指令送来一堆与水的密度一模一样的彩色粉尘,将其洒进水中,再用手搅浑了一下,使彩色颗粒在水中呈相对均匀分布。
再然后,任重再将水杯放到一个定速旋转的圆盘上,让水杯自行旋转起来。
随后,由于液体和杯壁之间的摩擦力,里面的液体开始裹挟着彩色粉末旋转起来。
就在这时候,任重又往杯子里投进了一颗磁动力自旋搅拌丸。
这搅拌丸被杯子底部的磁吸附锁定在几何中心点,然后又在电磁动力的推动下以和杯子自旋一致的速度开始自转,带动着里面的液体和彩色颗粒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公转。
杨米思悚然起身,走到近前来,不言不语低头看着杯子、水和彩色颗粒。
随后他喃喃自语道:“假设杯子没有自转,那么靠近中心位置的彩色颗粒的公转绝对速度应该比靠近杯子边缘处的颗粒的公转绝对速度更快。因为水的力传导需要时间,也会有损耗,搅拌丸对外传导的力本身还得带动着液体一起转,就像我们的古盘星系一样。”
“所以,如果只考虑可见星体和大黑洞的引力效应,那么星系中心区域的恒星公转绝对速度,就该比边缘地区更快许多。可是并没有这样。包括南乡星团与源星这些边缘地带的恒星,又被另一股力给推动得加速了。这股力,就是杯子本身自旋时,杯壁利用摩擦力给里面的液体提供的推力。”
“所以暗物质就是这杯子,但只是以一种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知不到的方式而存在着。甚至还能再扩大化概念,这杯子根本不固定存在于某一个边界处,而是分散开来,存在于整个星系中的每一处,就像我们人类生活在空气中一样。它对我们而言,就像始祖源星人看待空气一样。”
“我制造的暗物质吸附器吸附的其实并不是暗物质粒子,而是类似于光波一样的暗物质波。暗物质也既有物质态的引力作用,也有能量形态。”
任重:“是这样。至于它的分布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先按照经典引力理论去计算边缘星区的星球理论公转速度与实际速度之差,一点点去修正。我倒是认为,所谓的暗物质,其实就是引力。当引力被引力源释放出来之时,就像光被恒星释放出来时一样。在可观测物质相对集中的星系中枢地带,这些引力因为相互挤压倾碾而向外扩张,移动到星系边缘区域。”
“但在星系边缘,恒星和行星的密度降低。这些引力不再受挤压而对外扩张,开始在边缘地带以更高的密度分布,并带动着边缘地区的星球以更快的速度公转。同时,引力源在对外释放引力时,也一直在损失质量。但为什么引力源没有因此而变得更轻,是因为它同时又通过吸附附近的其他存在物而补充了质量。”
“所以暗物质的分布规律,与可观测物质的分布规律应该呈类似于抛物线函数的相关关系。在可观测物质密度更高的区域,暗物质密度也较高,但在向外扩张时,暗物质密度会逐渐降低,直到最低点。然后继续扩张,暗物质密度再次提升。当几何点超过星系的外部引力边界后,暗物质的密度开始不可逆地持续衰减,直到完全消失。”
杨米思问道:“那到底是什么在给引力源补充质量呢?”
任重:“暗能量。另一种在宇宙中呈相对均匀分布,不断扩大宇宙膨胀速度的物质。”
“你将它称呼为暗能量?”
任重点头,“是的。”
杨米思再问:“那暗能量被吸附之后,又如何补充?”
任重反问:“当一束激光照进宇宙,跨越无限遥远的距离,不断被宇宙微尘阻挡吸收,直至完全消失后,它变成了什么?它的存在形态是什么?”
杨米思:“热辐射。”
任重:“那么如果把光的概念替换成引力呢?在经过无限遥远的距离延长之后,引力已经完全失去了拽动两个物体互相靠近的能力,但却能在微观层面引发微观粒子的细微颤动,它又是什么?”
杨米思:“还是热辐射,又或者,是一种制造震荡的新的能量?因为微观粒子在颤动之后,始终会回归原位。同时它也会受到其他方向的引力的影响,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反而是让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互相远离,走到了引力的另一面。”
任重:“那我们古盘星系在宇宙中是否孤立存在的呢?是否有与我们相距无限遥远距离的星球,正在永不休止地向我们发射引力扰动。哪怕这引力扰动的程度已经低到忽略不计,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吧?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在可观测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