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杰也已有了老态,只不过,在他身上,已经无法找到当年那个落拓长安,不敢回乡的士子的影子了。
只要靠近他,你就会觉出几分冷意,目光锋利的好像刀子一般乱飘。
没办法,从大理寺,到都察院,再到御史中丞,他的宦途轨迹,决定了他的处事方式,当初的温文君子,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他的形象,其实跟传说中唐时来俊臣,狄仁杰有些相仿。皆为皇帝爪牙。为诸臣所忌惮……
监察百官。大权在握,与中书,枢密分庭抗礼,实际上,已然来到位极人臣,百官侧目的位置上了。
而御史台也正因为有了他,才能另起炉灶,从受中书辖制的境地中脱颖而出。愈显权责……
作为御史中丞,张世杰也一直在谋求一种超然独立的地位。
而科举制度的改革,以及武学的建立,确实给了他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御史台下面的衙门的人员任免,更少的受到来自其他衙门的干扰。
张世杰本人,也屡次流露出,在都察院,军察院,御史等处任职之官员。不再任意转任其他文武职位的意思,志向远大。却也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了。
一直以来,张世杰也在寻求赵石的支持。
但在赵石看来,这么下去,御史台差不多也就成了锦衣卫。
监察百官,再有了处置之权,不是锦衣卫是什么?
尤其是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军察院的触角是军中虞侯,都察院的触角则是各地按察使。
再要不受中书,枢密的牵制,你想做什么?
没了赵石的支持,张世杰多少也就息了心思,因为在他看来,这位表弟才是朝廷中最为开明的重臣,他说不成,那么旁人九成九也是如此了。
不过说起来,这几年,赵石对他的观感从当初的不待见,到后来的稍稍敬重,直到如今,则变成了多少有些亲近了。
原因嘛,除了他们地位越来越相近之外,也因为这两年间,在赵石面前,直言不讳劝赵石不要过于疏离于朝政,提防小人作祟的人里面,就有张世杰一个。
非常难得,也让赵石觉得,张世杰虽然迂腐了些,但为人还算不错。
实际上,张世杰其人,是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同样也是个非常典型的读书人,心怀天下,操守严谨,品性高洁,不太擅长阴谋诡计,进退之上,拿捏的也不太好,行事也总带着些迂腐之气。
这样的人,能够走到今日,只能说是因缘巧合,不然的话,一辈子可能就要碌碌无为,在乡野之间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隐者罢了。
不过,说这些没用,事实是,出身巩义县的兄弟两人,此时皆是位高权重,乃当世有数的权臣……
张世杰的来意,赵石猜不到。
不过等张世杰说上几句,赵石便也明白了。
这位御史中丞大人出宫之后,一路不停的跟过来,只不过是想问问他,这军察院到了战事起时,当行驶怎样的职权。
这也是成武兴革的后遗症之一,很多东西都很新鲜,新鲜的让御史中丞这样的朝中重臣都有些茫然失措,不知道关键时候,是该宣示威权,还是该一切照旧。
这当然是有违于张世杰本人的政见的,但没办法,杜山虎卸任在即,一辈子风风雨雨,到了晚年,却吃了个大亏,让杜山虎有些心灰意懒。
在军察院任上虚应故事,让人无可奈何。
张世杰几次想撤换掉杜山虎,但杜山虎这样的老资格,张世杰动不了。
这是皇帝陛下,以及武臣们安插在军察院最硬朗的一根钉子,除非年纪到了,不然的话,谁都不能轻易动摇他的位置。
而到了战时,问题也就来了。
按照张世杰的想法,是不是能派人到军前,切实掌管军中军纪,差不多也就相当于当年监军的职责了。
在御史台商量了几次,杜山虎随意糊弄,其他人也莫衷一是,让张世杰非常之恼火。
所以,他只能在宫中廷议之时,一言不发,但过后,却直接来寻赵石商量。
赵石也是苦笑,这样的事情,你找我来商量?
不过想一想,也就释然了,不找他还能去找谁呢?
实际上,这个糟烂事,根子上还在于武人势大,当初要是按照种燧的奏议,将军察院设在兵部,会更加名正言顺一些,办起来也更顺利。
但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中书那群文臣,都极力反对,这才将军察院设在了御史台下面……
实际上,还是文武相制的政治理念在作祟。
而枢密院,兵部这边有些不甘,还是由他赵石提议,为杜山虎谋了这么个位子,才平息了各方争执。
这会儿张世杰找上门来,让他怎么说呢?
张世杰不知道其中内情吗?他当然清楚,但还是找上了赵石……
这其实就是他执拗迂腐的地方所在了,他认为这么做我没私心,全都是为了国事,所以不怕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