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赐婚(1 / 2)

(阿草最后决定,还是求月票,不给别人留活路,呵呵。(。。。。。。)

国武监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本来,赵石只打算先把国武监监规抓起来,后来觉着国武监生员过多,其中滥竽充数者肯定不在少数。

于是,他也没客气,开始逼问国武监的一班教授。

随后几日,国武监以各种名义开革了四位教授,三百六十七名生员。

这个数字,真的已经不小了,小一点的书院,也就这点人,国武监一下清退了这许多人出去。

怨声载道也是难免,国武监乃是国办学府,当初立监之时,其实地位便与国子监相同。。。。。。。

一下开革出如许多的生员,牵扯到的人可不只是国武监生员的亲眷,尤其是国武监这里有些理由,也让许多人都心生不满,朝堂上也渐渐出现了一些风言风语。

实际上,国武监这里的动作,已然触动了读书人敏感的神经,是的,开革出国武监的生员,多数都是读书种子,他们中间有的人,甚至已经过了府试,说不定下一科便能金榜题名。。。。。。。

这样的人被成群的赶出国武监,令许多朝臣心生敌意也是在所难免之事。

自汉唐以降,治学之事,向来掌握在读书人手里,在两晋时达到顶峰,九品中正制,让士人这一阶层被人们普遍的接受,圣人门生们手里也有了最锋利的武器。

到了隋唐年间,废九品中正制。朝廷开始开科取士。让出身寒门的读书人打破了士族的桎梏。可以晋身朝野,为国效力,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读书人皆习儒家之言,对其他学说言论的排斥,也渐渐更加有力了起来。

所有的宗教,其实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排外,儒学发展到今日。其实更像是一种宗教学说,虽然里面没有神,但却又圣人,没有神言,却有圣人云。

对于壮大到今日的国武监,已然不能坐视不理,显然,这里是兵家学说的徒众,如今的读书人们,自觉不自觉的便会生出排斥之心。

之前齐子平掌管国武监。还堪温驯,但当今日国武监中的变故。传入一些人的耳朵里,那么,结果也就不问可知了。

很多人现在沉默,不等于一直会沉默下去,国武监如果越走越远,定然会碍难重重,有教课授业之名,却不习圣人之言,不究世事之理,不讲道德礼仪,不修君臣大道,只一味的灌输权谋杀伐,如此穷兵黩武,到底是何道理?

这还不是儒学最为昌盛的地方,若是搁在南唐,或者是后周,国武监这样的地方别说立起来,便是有人提议,也一定会被读书人的口水淹死。

大秦朝堂上的骚动,并未形成规模,但也开始有重臣进言,隐约表达了对国武监之事的不满。

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冲突,无关对错,相对于这种层面的交锋,国武监之内的什么文武之争,只能说是小孩子过家家而已。

即便是晋国公赵石,在听到一些不妙的风声之后,也放缓了手段,让国武监暂时平静了下来。

实际上,他对国武监是有着一些长远的规划的,他不通如何治学,却对国武监的发展,有着些清晰的认知,这不得不说很奇妙,但他的来历,让他确实有着与世人不太一样的眼光。。。。。。

长远看来,国武监要想再行发展壮大,必定会招致许多的敌人,但。。。。。现在是乱世,乱世当中,最不缺的其实就是机会。

赵石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出现,显然,现在成为众矢之的,是很不明智的选择,即便以他的身份地位,当做的太过的时候,也会招致祸患。

于是,在皇帝陛下召其再次入宫,商讨今年战事,皇帝陛下好似漫不经心的提起国武监诸事的时候,赵石先就认了错。

但也委婉的解释,国武监今后出来的人,尽量从军报国,不入各部为官,这对于将来大秦的诸般战事,都有着好处。

而军旅之人,认识字也就成了,没必要舞文弄墨,那些读书人科考不成,混入国武监中,文章写的到是比旁人强,但科考既然不中,文章写的也就那么回事。

加之这些人身体虚弱,不堪劳苦,只一张嘴好使,若将来此等人从军,必然牵累将士,于大秦征战毫无益处。

他们到国武监,许是看上了国武监生员能入工部和兵部为官的机会,此等人文不成武不就,留在国武监只能混吃等死。。。。。。。。。若是当初草创国武监之时,这些人等,他到是能狠狠操练一番,不定便能让他们带兵上阵。

但现在,国武监三四千号生员,许多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军人料子,他可顾不过来这些满口之乎者也的家伙。

其实,这种意识层面上的交锋,多数时候并不会太过彰显于外,没人会大喊着异教徒,想着把你弄上火刑架。

自古以来,学术交锋最激烈的几次,都很有名,一个便是焚书坑儒,一个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学也终于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实际上,儒学很有包容性,诸子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s://m.pmzjq.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