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维听得目瞪口呆,但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对味,追问道:“不对啊,先生,既然你说天是气体构成的,那天上日、月、星、辰就不会掉下来吗?”
齐国游士神秘一笑:“太子问得好,这就要涉及到一个更大的问题,吾等还是先从地说起吧……这大地,其实是圆的……”
……
“什么!地是圆的!?”杞维感觉,自己之前所认知的一切都被毁灭了,而始作俑者就是这个齐国游士。
“鲁国人不是说天圆地平,中国居中么?”
齐国游士似乎对杞维的震惊司空见惯,当年他进入临漳学宫就学时,也曾被这种“地圆说”毁掉了三观,但也让他彻底睁开眼睛,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游士笑道:“那是谬误,地就是圆的,比如在大海上,水中高而地四垂,可见地并不平;鄙人有一些同学的士人,曾经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向西到了泾渭之交,向东走到了琅琊海滨,向北走到了燕代胡貉,向南走到了楚国方城。他们发现,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极星越低,且在南方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同时东方和西方日出的时间并不一样,由此可以推断,地,就是圆的,吾等称之为地球。”
杞维已经目瞪口呆,只能任由士人说下去。
“当然了,要最终证实这一点,还必须有大无畏者绕着这大地走上一圈,迈过高山,越过大海,若是真的能回到原来的位置,那就能最终证明这一观点。但吾等暂且认为,地球就如蛋黄,而天如蛋壳,各自可转。也就是说,吾等目光所及的天,是有尽头的,空气从地表向上弥漫,直至九万九千丈之外,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而太子所担忧的日月星辰,还在这层大气之外。”
杞维咽了下口水,他已经差不多忘记自己的担忧了,所有的精神都集中在了齐国游士所说的天地奥妙上,他下拜顿首:“小子愚钝,还望先生为我解惑!”
他不耻下问,齐国游士自然不吝教导,毕竟在临漳学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他们的一贯准则,和之前的泮宫贵族教育不同,学宫吸纳了孔门“有教无类”的传统,只要一心求问,这些知识,不需要当做敝帚自珍,而是要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接受。
于是那一天,齐国游士又和杞维说了许多关于地球之外“宇宙”的一些理论,诸如“宇宙是真空的什么是真空太阳和月亮、星辰如何发光他们运转的方式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
以上种种,如地圆说,是直接在春秋时期华夏人的天文认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有一些,则是被某位喜欢提出新理论骇人听闻的大国诸侯直接抛出的新东西,为了证明这些匪夷所思的理论,可没少让学宫士人呕心沥血。
二人这一聊就是一天,当天色入夜时,他们已经聊到了宇宙的诞生……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当气、形、质三者未曾分开的时候,就是浑沌,宇宙,就是从一片浑沌中诞生的……”
“原来如此……”虽然杞维依然很不懂,对游士的很多说法也不敢尽信,但今天的谈话已经大大拓宽了他的视野,那对于天塌地陷的担忧,竟不知不觉间淡下去了。
见太子恢复了先前的精神,飨食还吃了整整一簋的米饭,杞釐公可高兴坏了。虽然杞维还想与齐国游士彻夜交谈,但天色实在太晚,杞釐公担心儿子的身体,齐国游士也露出了一丝疲倦之色,杞维只能悻悻作罢。
这之后几天,他都在与齐国游士的闲谈中渡过,几乎成了莫逆之交,在被问起名字时,齐国游士说他叫“夏子”。
除了一些天文地理外,夏子还教会了杞维12345等“周髀数字”,以及竖式的运算法则,比起杞国依然在用的算筹高明了许多。
作为一个喜欢思考的年轻人,杞维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只是受限于条件,难以有更深入的了解。虽然有心将夏子留下拜为太傅,但他也知道杞国这蕞尔小邦,只怕留不下这位大才,更会耽误他的前程,只能忍痛送别。
当最终分别的时候,杞维给予了夏子可以在杞国几个城邑随意进出,并且有专车接送的极高待遇。
而夏子则送了杞维一卷手抄的长诗……
纸张在杞国尚属奢侈品,看着这么长一卷纸,杞维更是觉得这位游士身份非同一般,只怕不是卿大夫贵族之后,就是齐国的某位公子王孙。
展卷一看后,他更是惊呆了。
只见他长卷上开篇是这么写的: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白天光明夜日屯黑暗,究竞它是如何安排?
阴阳参合而生万物,何为本源何为演变?
传说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谁曾去环绕量度?
如此规模巨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造?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