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为昏聩无能的朱晖说话,朱厚照觉得这是刘健有意扫他的面子,当即板起脸来:“既然刘少傅认为换帅不妥,那当以何种方式加强边备?是调拨粮草?还是增派人马?”
刘健对于军事并不是很精通,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因为朱厚照跟首辅刘健之间又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在场大臣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表态。
朱厚照一摆手:“既然商量不出个结果,那今日就到此为止吧。等回头你们商议好对策,再来见朕,否则朕说什么你们都说不妥……哼,那还来问朕的意见作何?”
带着几分恼火,朱厚照站起身离开,在场大臣除了少数几人外,都做出恭送之状。
随着皇帝离开,在场大臣自行散去。
因为这次西北战事规模很小,并没有丢失城池,这种事情往年也都时常发生,刘健不是非要即刻做出方略,导致的结果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出了乾清宫,李东阳问刘健:“少傅大人,您认为陛下所提,更迭西北三边总制人选,有何不妥?”
刘健板着脸道:“之前跟你说过,保国公的确不适合留在三边总制位子上,倒是王琼之前暂代三边时行事妥当……”
李东阳一听好奇地问道:“那少傅大人之前为何要否决陛下之议?”
刘健斜着看了李东阳一眼,不由摇头叹气……就算刘健不想承认自己是在针对朱厚照,但涉及具体政务时,每当朱厚照提出一个建议他便不自觉出言反对,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行事有欠公允,有意无意跟皇帝对上。
最后刘健道:“西北之事暂且搁置,看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如何定夺,至于陛下那边……回头某自会与他说及!”
言语间,刘健对朱厚照缺乏应有的尊重。
李东阳暗自叹息,觉得刘健这么做不太合适,但他没多言,始终他跟刘健站在同一条阵线上,有些话说多了无益。
……
……
刘大夏和马文升出宫时并肩而行,刘大夏道:“之前进宫时我与宾之曾谈及西北边事,知他与刘少傅曾商谈,以延绥巡抚王琼接替三边总制之位,却不知为何在朝堂上,刘少傅改口,不允更调之事!”
马文升打量刘大夏一眼,问道:“时雍,你能不知为何?”
刘大夏叹道:“刘少傅这样与陛下针锋相对,终归不妥。西北边事,我不想过多涉及,之前两次带兵西北都险些铩羽而归……其实,沈家郎入西北倒是最佳之选。只是西北苦寒之地,他怕是无从适应!”
马文升笑了笑:“你所想倒是跟我一致,西北修筑长城以及边塞要隘,两年未能竟全功,三边公侯伯数十人,之前王琼无从管辖这些勋贵,政令不出城塞,只能让保国公接替,如今看来,保国公也是无能为力。其实下面将士最希望统制三边者……除了你刘时雍,怕只有沈溪了!”
刘大夏好奇地问道:“那为何你不向朝廷举荐?”
马文升道:“沈溪若赶赴西北履职,一去便是两三年之久,他如今在湖广和江西经营出色,之前平叛和抵御南蛮入侵,未耗费朝廷一两银子。刚有消息说他已开始练兵,分明是想在南方长久经营,如今新皇当政,让沈溪去西北,对他来说并非好事。”
“经过前年之败,如今草原各部四分五裂,即便是达延汗部也无力侵入我山、陕腹地,功勋难以获取不说,又是苦寒之地,不比南方繁华……再者九边功勋贵胄多,以沈溪的性格在西北,怕是要得罪不少人……”
刘大夏恍然道:“还是马尚书你想的明白!”
马文升没好气地道:“何为明白?不过是不想沈溪一世英名一朝尽丧罢了,这事还没对于乔说……这几日于乔又躲在家中不肯出来,若是跟他谈及沈溪之事,怕是这老小儿还得跟你我犯犟!”
刘大夏点头:“那稍后我去跟于乔说说,听听他的意思,若是可行,西北让沈家郎去是最佳选择。那里对沈家郎来说并不陌生,三边将士对他不会见外,以他的赫赫战功,三边将士心服口服,他履任或许有奇效!”
马文升道:“那你去问问,若于乔同意,我找个机会在朝议时提及。王琼……始终缺乏战功,虽年长些,但做事没有沈溪沉稳……”
……
……
谢迁躲在家里,说是病休,其实就是偷懒。
今天他刚收到沈溪自南方送来的信函,沈溪在信上除了说要防备宫闱中的太监,再就是让他不要去争,大有让他安心当个闲散之人的意思。
谢迁原本满心期待,看完之后骂骂咧咧:“这小子,在西南建立一点功劳,居然学会教训老夫了,也不看看是谁将他提拔起来的!何时轮到他对老夫指手画脚?”
此时谢迁,有心将这封信跟他在朝中的盟友分享,就在他想出门去见见刘大夏和马文升时,得到传报,说是刘大夏的马车已在门前……没有谢迁的准允,刘大夏就算贵为兵部尚书,到了谢府门口也进不去。
谢迁亲自将刘大夏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