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忽悠
保守的忽悠
奈飞的事情,交给甄妤师姐去处理。
她带着身边的三个助理,两个保镖,乘着她的专机离开了,这一趟可能要在硅谷、西雅图、波士顿、纽约等几个大城市飞很多次。
周不器的关注点还是紫微星环球。
新公司的股权结构已经确定了,不过组织结构的革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环球影业、梦工厂动画、漫威影业这些子公司都有自己的拍片计划,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不能因为股权上的变更而影响了基础业务。
这些公司的管理团队都保持不变。
相比之下,米高梅就不一样了。
必须要大换血。
上一任的CEO是今年2月份才上任的,董事会请他过来,就是为了运作米高梅的交易。现在交易结束,他就拿着1200万美元的佣金离开了。
周不器给米高梅找来的新的管理团队,来自小公司顶峰娱乐,大名鼎鼎的《暮光之城》就是这家公司的作品。
《暮光之城》的名气很大,赚钱能力很强。
但是顶峰娱乐名气很小,赚钱能力很弱。
收购这家公司的总成本才2.7亿美元,其中1.6亿美元的现金,1.1亿美元是承担的债务。究其原因,就是好莱坞独立影业的悲剧。
小公司缺钱啊,无法独立承担一部电影的制片费用。就算能承担,也不敢啊,万一把钱都砸进去,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里了,电影却亏了,那不惨了?
所以小公司的电影不会独立投资,会想办法从外面拉来很多融资,来一起分担。这就导致顶峰娱乐虽然握有《暮光之城》的制作权,可权益比例很低,都分给融资机构了。
比如婕妤传媒的拼盘投资业务,在《暮光之城》2、3、4部投资占比高达43%。这还是续集呢,顶峰娱乐能拿到一半的收益了。《暮光之城》的第一部,顶峰娱乐的投资额才340万美元,分享到的权益是20%。
好在这部影片的地域性很明显,主要的受众群就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这几个英语系国家,发行起来很容易。
顶峰娱乐的董事长、CEO是鲍勃·弗里德曼,是好莱坞的资深高管,曾是华纳发行公司的总裁,又担任过派拉蒙的COO,履历很显赫。
“《暮光之城》是顶峰娱乐自己发行的?”周不器对此就比较惊讶,顶峰娱乐就是个小公司啊,连发行部门都没有。
鲍勃·弗里德曼笑着说:“靠我过去的人脉。”
“能具体说说吗?”
“六大巨头有的是全球化的大规模的发行能力。北美大约有3200家影院,如果是《变形金刚》这种大片,就要发行到每一家影院才行。同时要发行到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这是大公司的发行能力。《暮光之城》没有,我只是根据过去这些年积攒下来的人脉,联系了一些美国的院线和电影院,小范围地上映。刚开始上映的时候,《暮光之城》只有500多家影院,再后来就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了。”
周不器点了点头,“500家影院,上映后发现票房很亮眼,其他的电影院也想进来赚钱,就会主动找你们要拷贝?”
“对,因为在很早的时候我就能预感,《暮光之城》一定可以大卖。如果找大公司合作,会严重损害这个系列的利益,还不如慢慢来,依靠口碑发酵。”
“是啊。”
周不器这就很理解了。
像顶峰娱乐这种小公司,如果找环球影业来发行《暮光之城》,代价会非常大。
环球影业不仅会索要《暮光之城》全系列的发行权,还会连制作权也一并要过去很大一部分。以后顶峰娱乐想要再制作《暮光之城》的电影,那就没有话语权了,就得是环球影业说得算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007》系列。
这本来是一家英国电影公司的项目,可因为经费不够,在美国也没有发行渠道,当年就找到了八大制片厂之一的联艺影业合作。
合作不要紧,权力得转让!
然后,联艺影业就没有花费一分钱,只是跟《007》小说作者开的那家电影公司合作拍了第一部《007》电影,就拿到了全系列电影的发行权,以及80%的制作版权。英国的小公司只保留了导演、主演的选角权,以及剧情的改编权。
后来米高梅收购联艺,《007》就变成米高梅的核心资产了。
经过周不器的批准,新版的《007》已经进入了筹备阶段。
鲍勃·弗里德曼要亲自去一趟英国,跟《007》的合作公司在创作理念上进行沟通。
刚巧周不器要去曼彻斯特看球赛,就顺路了。
路上很漫长,周不器也可以跟这位好莱坞专业人士多讨教一些问题,“米高梅过去几年的策略出现了严重的错误,花了太多的钱在大明星身上。”
鲍勃·弗里德曼笑了笑,“当年的《风语者》亏得太惨了,米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