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消息很快被各国媒体所报道。
“三十三岁的沈奇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成为历史上首位三次获得诺奖的人!”
“沈奇接受采访时说到,化学的未来取决于化学家,以及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乃至未来的新型科学家。他希望他的研究成果,能服务于更多的人。”
“沈奇宣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领取诺奖,他的科学研究工作仍会继续,但不会再次领取诺奖。沈奇对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了谢意,他说他的诺奖生涯到此为止,他希望更多的中国年轻科学家,能继续勇攀高峰。”
“一次菲尔兹奖,三次诺贝尔奖,以及其他数不清的荣誉和头衔,沈奇在年仅三十三岁时,便将所有的荣誉刷爆。”
“在争取奖项和荣誉方面,沈奇选择在三十三岁之年激流勇退。但他的科研之路并未结束,他表示仍将砥砺前行。”
“沈奇说他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做一些有意思的研究课题,以及培养后备人才。他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私人积蓄去做慈善,并资助一些年轻的学者。”
“向沈奇致敬!”
……
沈院士别墅。
沈诺菲特别高兴的说:“爸爸,听说你又拿奖啦!”
“对啊小宝贝,爸爸又拿奖了,这是爸爸最后一次拿奖。”
“为什么呢?”
“因为爸爸不想再拿了。”
“哦,这样子的。”
“但诺菲你要继续努力哦。”
“嗯!对了爸爸,我这个周末,能去许思琳家里玩吗?妈妈同意了,你呢?”
“你可以邀请许思琳来我们家里玩。”
“你不许我去呀?”
“不,我当然允许你去同学家里玩,我的意思是,有来有往,你以后也可以把许思琳带来咱们家。”
“知道了,我能去许思琳家里啦!”
次日,周五,沈诺菲来到学校后告诉了许思琳,她会在这个周六去许思琳家里玩。
许思琳超级开心,于是她就给安排上了。
沈诺菲也很开心,同时她也觉察到,别人看她的眼神变的有些不一样。
凡是遇到沈诺菲的二小教职工,都会热情洋溢的称赞:“她就是沈院士的闺女,沈诺菲她爸太牛了,三次诺奖得主,前无古人!”
“沈诺菲也很棒呢,沈诺菲是小天才。”
面对铺天盖地的赞许,幼小的沈诺菲朦朦胧胧的意识到,父亲对于她来说太重要了。
世界上最伟大科学家的女儿,来自父亲耀眼的光环笼罩在沈诺菲身上。
作为一名自带父亲光环的少女,沈诺菲也感受到了一种隐隐约约的压力。
沈诺菲的年纪太小,她难以准确描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总而言之,以一个小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对了。
沈诺菲从出生那日起,便自带光环。
而制造这个光环的人,则在大会堂开报告会。
“如果成功有秘诀,我想那一定是勤奋。一位古老的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有句名言,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不,我没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但我见过凌晨四点的未名湖……”
沈奇在讲台上动情的演讲,心中却道,跟天赋相比,勤奋只能排在第二。
天赋的来源各种各样,有先天遗传,有后天突变,也可能源自莫名其妙挂在你脑子里的神秘系统,或者住在戒指里的白胡子老爷爷。
不论天赋来源何处,它一定是最重要的。
做科研需要天赋,写小说需要天赋,就连修仙也需要天赋。
沈奇见过不少半途而废的科研狗,这些科研狗极其勤奋,但他们最终放弃了科研。
台下坐着一堆尚未放弃的、来自科研系统的科研狗们,面对这些科研狗,沈奇不可以说天赋至上,他反复强调勤奋二字。
科研其实也是一份工作,就算你没有秀天秀地秀空气的天赋,只要踏实肯干,也能娶妻生子、买车买房。
毕竟在各行各业,天赋奇异的人永远不会超过1%。
剩下的99%,难道都不干活了?
三次诺奖得主的风暴席卷全国,沈奇做演讲一方面是他的主观意愿,另一方面也是在履行最伟大科学家的义务。
科研系统的报告会结束后,一位部委同志找到了沈奇。
“沈院士,您刚才的报告讲的太好了,我听完之后受益匪浅,你比党办的老白讲得都好。”部委同志是正职,即便在帝都,他也算是个大官。既然是正职大官,部委同志当然接受过党办老白同志的培训。
沈奇谦虚的笑了笑:“罗领导过奖了,我不过是心中所想、口中所言罢了。”
罗领导接着道:“我有个不情之请,事情是这样的,我们部从全国选拔了500多位部属干部赴京接受干部培训,你也知道,能来的都是骨干了。这个事情发生在上个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