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9章 八月桂香(1 / 2)

时入八月,一个桂花飘香的时节。

北京城的气温由闷热转清凉,街道行人的衣物都是以长袖为主,而读书人似乎最是喜欢这种的日子,不少士子结伴到郊外秋游。

虽然城中的树木并不少,但太多都是一些低矮的树木,且多是在大富之家的后花园。想要欣赏到秋风落叶、层林尽染,自然还得到城外跑一趟。

位于城西北方向的香山及大西山的枫树叶正是染红之时,且永安寺极为灵验,那里吸引着不少才子佳人和香客前往。

北京城总是呈现着一副平淡的景象,远远没有后世那般的精彩纷呈,在这一些时日里,朝堂亦没有生起太大的波澜。

眼看着三大殿重建即将完工,嘉靖有鉴于当初《永乐大典》差点毁于火灾的教训,遂决定重录一部副本贮藏于他处,下诏于礼部重录此典。

礼部尚书严讷在接到旨意后,当即便召集儒臣程道南等百余人,命令他们在史馆内进行分录。

永乐元年,雄才伟略的永乐皇帝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其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参与人员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发现此书多为儒学一家之言,甚为不满。

于是他再度钦点精通儒、释、道等各家之学的姚广孝担任监修,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参与人员超过3000人),至此永乐五年定稿,全书于永乐六年正式完成。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

3.7亿字,哪怕对于后世动辄上百万字小说的时代,这亦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字数。

在这一个时代,可没有什么键盘输入,更没有复印技术,这里面的每一个字都要交由人员通过毛笔慢慢地写上去。

由于这本是皇家的藏书,对于誊抄人员自然是要精挑细选,对于字词更是要逐一认真较对,这无疑是一项极为繁琐的大工程。

不过历来都是如此,上面的旨意大过天,故而很多人便要为这项工作付出辛劳和汗水,而这项工作便是落到儒臣程道南等百余人肩上。

令人感到无奈的是,如此重大的一笔知识财富,却还是收藏于皇家的藏书阁,完全没有拿出来宣教于世人的意思。

不过世人对此似乎并不抱怨,更喜欢钻石于四书五经,醉心于科举一途。

今年的顺天府院试进行得很顺利,不少士子完成了由童生到生员的身份转变,甚至已然拿到了国子监的入学通知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批新生员的占比中,大部分都是今年才刚刚过府试。却不知是他们沾了林晧然的好运气,还是林晧然慧眼识珠。

只是不管如何,随着这帮跟着林晧然有着师生之实的新生员诞生,这无疑是有利于林晧然在顺天府的声望和人气。

顺天府衙,签押房内。

身穿三品官服的林晧然端坐在桌前,桌上摆着一摞高高的公文,那张英俊的脸蛋显得颇有威严的样子。他正在处理着一份公务,同时听取着一位身穿六品官服的中年官员的工作汇报。

林晧然用实际的工作能力,赢得了整个顺天府衙上上下下的尊敬,所有的官吏对他这位顺天府尹已经是服服帖帖的。

林晧然除了拥有超强的能力外,知人善用亦是令人叹服。他提拔了一些书吏放到重要的岗位上,这些人展露了他们的才学,总是能够将事情办妥。

正是在林晧然的带领下,不仅顺天府衙的一切事务都变得有条不紊,而且整个衙门的办事效率比以前直接提高了好几倍,顺天府衙现在就像是一台高效运作的机器。

当下处于播种的时期,并不需要府衙插足太多,故而事务亦相对要少一些。

随着中秋佳节临近,顺天府衙在经过几位有份量的官员讨论后,决定在鼓楼一带筹办一场隆重的灯会。

在见识到某宝双十一的活动效果后,林晧然深知这种盛事不仅能够给百姓带去欢乐,而且还能拉动鼓楼一带的经济效益。

跟着那些避讳于谈钱的官员不同,林晧然却是乐于做些拉动经济的事情。故而他早已经开始联合一起商家,甚至会在《顺天日报》做宣传,想办一场令顺天府百姓毕生难忘的大灯会。

他在列出一些章程后,自然不可能亲力亲为,而是将具体事务交由下面的官吏操办。

负责祭祀等活动的通判胡霖接过燃放灯火的具体工作,这时正汇报着烟花的采购情况、燃放地点的设置,以及烟花的时间安排等。

胡霖将事情汇报完毕,发生林晧然失神地坐在那里,连唤了两声才见林晧然回过神来,不由得担忧地询问道:“府尹大人,你……没事吧?”

林晧然刚刚的眼皮跳动,令到他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一时间不由得便是思忖起来,回过神来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s://m.pmzjq.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