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想象,甚至陛下为了政绩,会弄出多少工程他们也不敢想象,免徭役不但限制了地方汉吏,也限制大汉天子的雄心壮志。
在经历了一场秦末崩盘的萧何等看来,发展慢一点,也好过天下崩溃的局面。
徐凡倒是没有萧何他们想的这么深,他只认为大汉的组织力差,难以学习后世的政策,产业的发展也不如后世那么强大,大汉朝廷的税金也不如后世。
徐凡想了想道:“朝廷要推动整个大汉全面建设小康之治,地方发展的平衡也是朝廷的责任,说句自大的话,在关中大部分百姓应该是实现了小康的,朕本以为其他地方的百姓即便是有差距,但也不应该是很大。”
“但显然现实情况和朕想的完全不同,上郡百姓的生活比关中差了一个层次,这是朝廷的失职,我等有责任提高上郡百姓的生活质量。”
“朕有个想法,就是减免上郡百姓的田赋,让他们用这笔钱建设自己的家乡,或者是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但萧何马上道:“陛下万万不可,田赋占据我大汉朝廷税金的三成以上,是我大汉当之无愧的第一税赋,更重要的是粮食可是我大汉稳定的根基,朝廷一下少了这块税赋必然崩盘。”
徐凡自然是有自知之明,后世减免农业税,那是建立在农业税只占税金收入的5%的情况下,大汉朝廷显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但减免天下农户的税赋做不到,不代表减免山区贫穷郡县的税赋做不到。
所以徐凡道:“朕不是想减免天下的田赋,而是只减免上郡这样贫瘠地区的田赋,这些贫困郡县收税的成本高,与其发挥着大量的精力,收着三瓜两枣,不如减免这部分田赋,百姓花这些钱,朝廷也在税金上收回来。”
收税也是要讲成本的,和交通便利处于平原的中原相比,上郡就千沟万壑,直线距离可能只有一两里,但上山下乡就要走半天。
这就给收税带来了极大的成本,按照大汉的田赋,一亩地收三斗粮,一户农户大概收三十石粮食左右,这三十石的粮食要经过乡,县,郡,人挑马拉,多趟转手,这些过程当中就要付出。劳力的消耗成本,汉吏的行政成本,仓储的消耗成本等等,所以在山区收一石粮食的成本比在平原高上好几倍。
与其费心费力消耗几倍的精力来收这点粮食,不如干脆就放弃这点粮食,就当是助农了。
萧何三人听完了徐凡的解释,想了半天萧何还是摇头道:“陛下朝廷不缺这一点田赋,但地方汉吏却非常缺少,就以上郡为例,朝廷不收这笔田赋,上郡很多乡县的财政都有可能崩溃,甚至上郡也会受到影响。
朝廷必须安排汉吏来管理地方,只是富裕的乡县汉吏更多,贫瘠的乡县汉吏更少,但再少也是要有一定数量来维持地方的统治的,这些汉吏就要消耗地方财政,而越是贫瘠的地方,越没有什么产业,田赋可能是他们唯一能收到的赋税,要是没了这笔钱,他地方上的汉吏该如何活?朝廷没有办法供养他们,他们就会自己想办法供养自己,”
萧何的问题直接让徐凡呆住了,他知道后世是减免了农业税,但他不是基层的官员,乡村两级财政如何维持,他还真是两眼一摸瞎。
但很快徐凡就反应过来,自己是皇帝,要是什么问题都让自己来解决,那还要底下的汉吏做什么。
于是他说道:“丞相你和税监令商议减免田赋的改革措施,尽量做到百姓能减少负担,地方汉吏也能满意,你们就以上郡试点,上郡试点成功之后,再推广到我大汉的贫困郡县当中。”
萧何只能苦笑道:“臣遵命。”
叶腾和曹参也是满脸无奈,天子现在不讲道理,他们能怎么办,也只能接下这苦差事。
但萧何接下这改革的任务之后道:“陛下想要增加农户的收入,真以为还是要发展产业,把农户转移到城里来,这才是根本之策,正好这段时间地方郡守都请求朝廷支持他们建设蒸汽机厂。”
“但臣以为商贾之事,还是应该交给商贾自己去做,朝廷不应该去插手。陛下当年的博览会模式,就很适合现在的情况,臣以为陛下应当再次召开蒸汽博览会,吸引天下的商贾来长安,让他们自己选择想要制造的机械。”
“天下的作坊厂多了,他们吸纳的工匠自然就多,天下多一个工匠就少一个农户,农户占据的田地多,他们自然就会富裕。”
徐凡点头道:“正好少府以蒸汽为动力研发了不少机器,也需要这些商家推广建设,那朕就听丞相的意见,在长安城召开第2届蒸汽博览会。”
萧何道:“陛下圣明。”
大汉历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会稽郡,吴县。
胡亥看着柱子等人把飞亥钱庄的牌匾挂上去,激动的热泪盈眶,他终于拿回属于自己的钱庄了。
只有柱子不解道:“胡亥哥,我们完全可以建一个更大更新的钱庄,为什么还要回来。”
胡亥道:“某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之所以花费如此大代价也要购买回这钱庄,不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好,而是某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