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赵祯缓缓点头,“聊过两句,还没有等朕开口提及此事,他就婉言拒绝了。”
寇季思量道:“官家还有没有其他人选?”
赵祯没有说话,目光落在了寇季身上。
寇季略微愣了一下,迟疑道:“臣?”
赵祯认真的点头,道:“论出身,你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还是官宦世家,祖父又是在世圣贤,比种世衡还要高一等。
论功劳,你能数出来的功劳,可远比种世衡要多。
种世衡不过是打了几场胜仗,降伏了李德明而已。
你却帮着朕,夺回了河西,守住了西北,征灭了西夏。
所以你出任枢密使,远比种世衡站得住脚。”
寇季抿了抿嘴,没有说话。
赵祯语重心长的道:“朕知道四哥心中有何顾虑,无非是觉得朝堂上文臣压着武臣,站在武臣之首,远没有站在文臣之首自在。
但朝堂上是文压武,还是武压文,是满朝文武能作主的吗?”
寇季略微一愣,明白了赵祯话里的意思。
重文抑武,并不是在满朝文武的商议中定下的国策。
而是赵氏皇帝,为了防备武人作乱,定下的国策。
所以重文,还是重武,取决于赵氏皇帝,而非满朝文武。
武臣经过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打压,已经势弱到了一定地步。
但是随着大宋不断的开疆拓土,一大批新的武臣再次涌现了出来。
新老武臣若是放下了成见跟文臣斗,那也是有一拼之力的。
赵祯若是偏向一下武臣,武臣能趁势崛起,压着文臣,那也是能做到的。
寇季以前一心想混文臣之列,是因为知道大宋的国策,知道大宋重文抑武,混武臣没前途,迟早会被文臣压着打。
可如今的大宋,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谁压着谁,看的不是国策,而是赵祯的心思。
在文臣和武臣的力量可以分庭抗争的时候,赵祯偏向谁,谁就能在朝堂上占据优势。
更关键的是。
枢密使也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好。
都是为江山社稷服务的。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以议论兵事,在兵事上发表见解。
枢密使也可以议论民政,在民政上发表见解。
也就是说无论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是枢密使,都能参与到朝廷所有政事的讨论中。
唯一的区别就是,真正到了需要决策的时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能代替官家作主,枢密使不能。
“官家需要臣出任枢密使,臣出任枢密使就是了。臣是官家的臣子,自然得听从官家的吩咐。”
寇季笑着说。
虽然寇季不太愿意去出任枢密使,但赵祯需要,寇季也就鼎力支持,毕竟二人有共同的目的。
只不过,我出任了枢密使,那还要朱能出任枢密副使干嘛?
寇季心里在问。
赵祯却不知道寇季的心思,他见寇季答应了,笑道:“那就委屈四哥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坐镇几年,等四哥卸任枢密使的时候,就是四哥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时候。”
寇季失笑道:“官家是在许诺吗?”
赵祯笑道:“朕难道没资格许诺?”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官家自然有资格许诺,只是臣记得,出任枢密使的人,就不能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了。”
赵祯大笑道:“谁说的?有国法可循,还是有祖制记载?满朝文武自己定下的规矩,朕就得遵循了?谁出任枢密使,谁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朕说了算,还是他们说了算?”
寇季也跟着笑了起来。
赵祯说的对。
朝堂上的一些小规矩,那是朝臣们和之前的君王心照不宣的定下的,又或者是朝臣们自己心照不宣的定下的。
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昭告天下。
赵祯身为大宋主宰,也可以当它们不存在。
寇准曾经劝诫寇季求学的时候,告诉过寇季,大宋朝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刑不上大夫’。
可现在的大宋朝有吗?
没有。
谁若是高喊一句‘刑不上大夫’,估计会被人笑死。
要是有人当真,那些死在寇季监斩下的大夫们,估计会哭死。
笑过以后。
赵祯对寇季道:“既然四哥答应了,那朕回头就草拟诏书,任四哥为枢密使。”
寇季拱手道:“多谢官家厚爱。”
赵祯摆摆手,道:“朕记得,朕登基之初,还很年幼,一直有一个给四哥封大官的念头,想不到短短数年,就实现了。”
寇季笑着道:“满朝文武当时可都没当真。”
赵祯笑道:“他们是不知道朕的决心,也不知道四哥的才能。”
寇季笑了笑,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