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陈琳在一旁小声的告诉他,那两种犁具中,可以一眼看出来的一些优缺点。
寇准盯着两种犁具,询问道:“两种犁具,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
文武大臣们闻言,竖起了耳朵,静静的等着寇季解释。
寇季却没有开口,而是把王云升推到了前面。
王云升在文武大臣们注视下,挺直了腰板,朗声把两种犁具的优劣性,说了一遍。
当听到了王云升讲述,两种新的犁具,可以将原有的曲辕犁一天耕种两亩地的效率,提高到四亩、六亩的时候。
文武大臣们,一脸惊愕。
两种新的犁具,居然提高了两倍、三倍的耕种效率,他们怎么能不吃惊。
两倍、三倍的耕种效率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大宋朝年产的粮食,可以跟着提升两倍、三倍。
大宋朝的良田没有空闲的,可大宋朝荒芜的土地,却多不胜数。
若是朝廷在推行新农具的情况下,允许各地百姓酌情开荒。
那粮食的产粮,一样可以增多。
新的农具不仅会带给百姓们极大的便利,同时也能帮助百姓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开荒。
“不可能!”
李谘第一个跳出来质疑。
他倒不是为了刻意的针对寇季。
而是他觉得,王云升把新的犁具吹捧的有些夸张。
提高两倍、三倍的耕种效率。
对于犁具而言,就相当于是一场变革。
问题是,变革那是那么容易产生的。
寇季在李谘质疑的目光中,缓缓走到了两种犁具前,淡然笑道:“到底行不行,试过就知道了。”
寇季目光环视百官,笑眯眯的道:“事实胜于雄辩……”
寇准听到这话,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的朗声道:“去城外的皇庄试试!”
没等其他人有反对的声音,赵祯就跟着点头道:“朕也想看看,这新的犁具,能不能达到王爱卿所说的那般效过。”
“去宫外……”
当即,垂拱殿里,上至赵祯这个官家,下至文武大臣们,齐齐轻车简从的出了皇宫。
汴京城里的百姓们见到了赵祯坐着龙撵,文武大臣们一个不差的跟在身后,一个个纷纷猜测,朝中又发生了什么大事。
到了城外的皇庄上。
陈琳代替赵祯,去选了一块还没有翻过的良田。
王云升扛着犁具,拉着牛,到了良田边上。
他婉拒了其他人帮忙,亲自帮耕牛套上了两面犁具,赶着耕牛进了良田。
犁头在他的操控下,深深的扎进了泥土里。
良田像是被掀开了一道皮,露出了略显湿润的泥土。
耕牛拉着犁,在良田里不断的来回行走。
不多时。
一片已经被晒的干干硬硬的良田,被翻了一个遍。
赵祯、寇准等人盯着那被翻开的良田,纷纷动容。
一些喜欢著书立说的官员们,当即撤下了一节袖子,从袖口取出了笔袋,在嘴里润湿了笔尖,开始奋笔疾书。
“入地一尺,效率提高了三倍有余……当真是国之利器……”
王曾蹲在田边,仔细的用手丈量了一下犁头入地的深度,幽幽的感叹了一句。
李迪陪着王曾蹲在田边,看着王云升驱赶着耕牛在田间奔走,长声道:“有此利器,我大宋的粮产,必然会提高不少。”
王曾赞同点点头,站起身,走到了寇季身边,疑问道:“这两种新的犁具,造价几何?”
王曾可不是那种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在新犁具入地以后,他就看出了新犁具的有点。
王云升赶着耕牛,虽然还没有翻过一亩地,但是就王云升目前赶着耕牛翻地的速度而言,一天时间耕六亩地,还不是问题。
新的犁具,不仅耕地效率高,而且入土极深。
单凭着两点,就足以代替以前所有的犁具。
东西是好东西。
只是造价太高,不易推广的话。
那么再好的东西,也无用。
寇季听到了王曾的问话,就猜到了王曾的心思,当即轻笑道:“造价不高……仅比市面上的曲辕犁贵了那么百十钱。”
王曾闻言,脸上露出一道喜色。
跟随在他身后的李迪,亦是如此。
犁具,那可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而是可以反复使用多年的农具。
一种新的犁具的价格,仅仅比原有的犁具的价格,贵了百十个钱,百姓们也是能接受的。
毕竟,新的犁具为百姓们带来的收益,远超过了百姓们所敷出的那百十个钱。
更重要的是,新的犁具带给百姓们的收益,是可持续性的。
而百姓们所需要敷出的代价,却是一次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