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太空上,基本上就没有推广的价值。
其实这种光伏涂料,除了和现在的光伏涂料具备同样的吸收正常频率的光子之外,还能够对太空高能射线能量进行收集。
不过如果直接吸收的话,时间长了可能会对光伏涂料层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所以还需要在光伏涂料表面涂上一层高透明保护膜,避免高能射线粒子带来的破坏。
而目前所用的高透明保护膜,在太空上面也是不适用的,必须要重新研发一款适用于太空环境的高透明保护膜。
太空射线当中,89%的宇宙射线是单纯的质子,10%是氦原子核(即α粒子),还有1%是重元素,只需要对这些射线粒子进行能量收集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原子核构成了宇宙射线的99%。
解决了太空光伏涂料以及保护膜的问题,然后就是增加太阳能帆板的面积,而想要增加面积也不是随便能增加的,因为每增加一点就增加重量。
所以还需要解决太阳能帆板的材料问题,既要坚固,又需要具备更轻的质量,而且能够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下表现良好。
解决这些基础辅助设备之后,赵一才开始设计卫星本身,为了能够让卫星的寿命尽可能的延长,他可是将目前工业技术能够做到的设计都使用上了。
这次的通信卫星,和上次的不太一样,上次他只是尽可能的使用已有的产品,这样能够降低卫星的制造成本。
而性能则是依靠堆积相关的零部件来完成,像为了能够有更大的算力,就多堆积一些芯片,这样造出来的卫星体积是比较大的。
这次则是使用了很多原创技术,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硬件实在是有点过时,使用的话,对整体性能有点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使用新技术可能会增加零部件的成本,但是却不需要过度堆积数量,卫星的体积要小很多,整体能耗也大幅降低,最终卫星的成本不会提高太多。
这些卫星也不是全部一样的,作为整个网络,需要好几种卫星,扮演的各自不同的角色和功能,所以需要设计好几款不同功能的卫星种类。
等到将所有的卫星都设计完之后,加上之前设计的辅助部分,花费了赵一10天的时间,这在赵一看来,算是非常长的时间了。
这不同于实验室里面的操作,纯粹是纸上画图,所以10天时间对他来说已经是不短了,不过看到最终的模拟效果,他内心还是挺开心的。
按照现在的设计标准,一颗卫星的最大接入数量为1000万,这次全球发射2000颗,理论上可以接入200亿个设备。
虽然这次主要的用途是在物联网上面,物联网需要接入的设备又比普通互联网接入的设备要多得多,但是也足够使用很长一段时间了。
因为目前对于物联网需求比较强烈的是国内的企业,具体来说,就是他旗下的这些企业,国外别说是物联网了,互联网的应用都是一个开头,后面的路还有很长。
而且他旗下的企业也没有打算将自己手里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出口,至少短期内是不会的,所以他的这个全球卫星通信网络是不用担心承载能力达到上限。
当然,作为设计师,他也充分的考虑到了后续扩容的问题,也为此准备了一个相当先进的软件系统,后续只需要发射相关的卫星,就能够完成自动组网,非常的方便。
而为了尽快的增加卫星的寿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防护措施以及动能维持装置,使用寿命理论上能够达到50年,实际使用也可以长达40多年。
由于这些卫星上面使用了诸多先进技术,避免未来被其他国家获取相关实物,所以也做了很多防范措施,例如防攻击和反击系统,并且能够进行卫星回收操作。
前者主要是为了预防别国太空军事干扰,避免在关键时刻,被太空军事武器摧毁,后者是避免报废卫星被别人获得,同时也是避免产生更多太空垃圾,维护太空空域安全。
这么做在和平时期可能显得不那么重要,但是在特殊时期,却是保证我国网络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作用。
因为围绕着这个全球卫星通信网络,建立的是我国的物联网体系,而物联网体系里面,则是涉及到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可以说是经济民生的方方面面。
整个全球卫星通信网络是绝对不能够被人破坏的,就算是为此承担更高的成本也在所不惜,所以单颗卫星的成本自然也有所上升,达到了1700万元一颗。
按照卫星的大小,使用未来空间技术公司的搭载量火箭发射,一颗火箭可以发射20颗卫星,全部部署完毕需要发射50次。
而未来空间技术公司的火箭由于已经实现了三级回收,发射成本进一步下降,但是商业发射成本并没有下降的那么夸张。
现在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发射一次的价格依然达到了6000万元,之所以这么做,说到底是没有竞争对手,就算是这样的价格,依然比其他火箭发射成本低很多。
而他们的真实火箭发射成本只有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