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〇九章 尘封的秘密(中)(2 / 3)

食血生物”死亡后的灰色粉末成分略有不同,以人类“食血生物”为例,死亡后的灰色粉末主要为特殊的氮化碳化合物。

通过对这种氮化碳化合物的成分、晶体结构的研究,人类在材料学方面有很大的进展,比如β-c3n4、g-c3n4等材料的合成和应用。

因着可以预见的巨大诱惑,即便知道可能触发恐怖的灾祸,人类对于“食血生物”潜藏的力量,依然在进行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沈海崇综合很多其他国家机构、相关人员的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总结:

人类在进行“食血生物”研究的时候,参与的人越多,知情的人越多,对“食血生物”的研究越深入,越容易触发那神秘力量的“防备机制”;

有国家力量参与的时候,更容易触发“防备机制”;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大范围的“灭杀”,就是“防备机制”的高度触发状态,如果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一小部分人在进行“食血生物”的研究,或许那股力量不会这么“敏感”;

如果研究者本身是“食血生物”,“防备机制”会更加宽容。

这个判断不仅是沈海崇做出的,也基本是世界上大多数知道“食血生物”存在、仍然有志进行研究的人的共识,这是用生命进行“实验”得出的经验。

所以在二十一世纪之后,各国对“食血生物”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秉持着几个原则:

1,官方尽量不直接参与,以私人研究机构为主体;

2,尽量让人类“食血生物”作为研究团队;

3,封锁“食血生物”的消息,不让大众知晓;

这个名叫沈海崇的研究者的文档,用系统化的、深入浅出的文字,在介绍“食血生物”在我国以及国际上的研究历程和各种决策的原因,很显然是一种写给“后来者”的说明性文档。

在那个文档的最后,他留了一句话:

“食血生物的研究,是一个潘多拉魔盒,虽然明知打开后充满危险,但它的诱惑,是人类无法拒绝的。”

向坤又继续查看接收到的文档,里面还有大量署名“沈海崇”的文档。

这其中有对野外发现的、具体“食血生物”特性的简单记录和描述,也有活体“食血生物”的观测和实验记录,而其中有一份“人类食血生物”的记录却是非常的详细,配着大量的图片和具体数据,并且观测、实验的时间跨度极长。

然后向坤注意到了那“食血生物”的标签:沈海崇。

原来这位研究员自己就是“变异生物”,难怪在发生了955所的事情后,他依然可以负责相关的研究。

向坤很快就找到了沈海崇建立的一个研究机构的资料,这个部门以沈海崇为首,只培养人类“食血生物”作为研究人员,他们本身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

这个研究机构同样是由国家提供资金,但所有的研究进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都交由沈海崇自己掌控。

不过冲沈海崇的其他文档里的时间线来看,到他建立那机构的第三年,他也依然还是一个人在进行各种实验。

在各种文档中,向坤看到了几个以“沈院士手稿整理”命名的文件,于是让爱丽丝搜索了一下,发现确实有一位院士叫沈海崇,只是从公开资料来看,他在90年代末已经病逝,享年68岁。

而在之前看过的、对自身的研究记录的照片上,沈海崇的样貌和身体看起来就像20多岁的精壮小伙,只是头发花白。

原来他在变异之前就已经是院士了,难怪官方相信他,愿意让他来全权负责相关研究。

向坤接下来又看到了一个沈海崇署名的研究论述文档,研究的方向是“食血生物”背后神秘力量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监控机制”。

向坤还没开始看,就想到一件事,于是赶紧拿起手机,打给了老夏。

“你在看那些文档吗?”一接通,向坤马上问道。

“在。”夏离冰回道。

“你先别看。”向坤说道。

“好。”夏离冰的回答依然果断,没有提出任何疑问,也没有任何犹豫。

挂掉电话后,向坤继续神情严肃地看着那文档。

沈院士在开头就介绍了他写这个文档的背景,是他花费不菲代价打探到了一个消息:

美国某个私人研究机构采用了一个方式,一个人类“食血生物”研究员,对一个植物“食血生物”活体样本进行相关实验数据的观测和记录,然后离开实验室,前往几十公里外的一栋建筑,通过网络,与欧美各地不同领域的专家对提炼后的数据和观测结果进行研究,专家们并不知道实际这个“食血生物”的情况,甚至不知道“食血生物”的概念。

但最终的结果是,参与的专家全部遭遇了意外,不明原因猝死,其中一名专家的两个助手也死了。那株被实验的植物“食血生物”和记录实验的人类“食血生物”则一起崩解消散,随后实验室甚至发生了火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https://m.pmzjq.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