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举取士造成的。
但并不是后人评说的那样,科举制度太过失败。
恰恰相反,是因为它太成功了。
相对客观的考试、层层选拔的机制,严格的监考阅卷制度,虽不能完全杜绝舞弊,却足以保证选拔出的官员,绝大部分都是最优秀的。
但这带来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严酷而漫长的选拔,让考生必须付出常年的绝对努力。经历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出发,因此他们只会感谢自身的个人奋斗,感激选中他们的考官。
虽然嘴上说什么皇恩浩荡的,但他们根本不承认自己的成功,来自皇帝的恩赐。
二是越来越高的整体素质,让文官们有条件将治国精细化、法条化、复杂化。使政务决策的门槛越来越高,高到皇帝和太监、武官们望而生畏的地步。
也就是所谓的‘专业知识导致行业垄断’。如今大明朝治国只能靠文官集团,这些‘技术型官僚’组成严密的体系,负责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
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皇帝反而成了多余的。
其实还有一个后果,是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程朱理学造成的。这是一门看上去处处维护皇权,实则将皇帝从具体政务中隔绝出去的学说。
它其实是士绅集团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取得明显优势,却又无意取而代之的情况下,对皇权存在理由的辩护,妥协和约束。
太祖皇帝毕竟读书太少,他能废掉看得见的宰相,却依然被读书人埋伏了一手——选择程朱理学为读书人指定教科书。
我们都知道,教科书是塑造受教育群体三观的玩意儿。
于是表面上尊崇皇权、背地里限制瓦解皇权,便成了一代代文官的集体无意识。
甚至很多的官员,限制了皇帝一辈子,却还始终坚定相信,这就是自己忠君爱国的表现……
当然,也有像赵立本这样彻底学懂了、看透了的,自然就会像老爷子这样,对皇权毫无敬畏了。
ps.这一章建议大家好好读读,算是我这几年研读历史新的收获吧,读完后你对明朝的诸般困惑,应该会解开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