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黄法氍调离河东之后,由谁来主持河东防务,却又成了一个问题。
陶折显然难以担此重任。
大明立国之后,韩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军,而其中的水军大致包括了两部分,陶折、郑通在淮南组建的水军和前朝投诚过来的舟师各占近半,另外还有一些零散收编的州郡船舰。
以陶折的资历、威望和才干,统领以前的淮南水军尚且能够勉强胜任,但让其统领河东水军、主持河东防务,则明显有些不足。
要让谁前往河东接替黄法氍?
韩端皱着眉头在屋内转了好几圈,却还是想不出合适的人选。
既要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又要对大明绝对忠诚,不能与陈顼有丝毫瓜葛。
否则,就像黄法氍这样,哪怕他家眷都在建康,哪怕他眼下没起二心,韩端也不能放心将河东这样的战略要地交给他去防守。
华皎便是前车之鉴。
见韩端在主持河东防务的人选上犹豫不决,萧振便拱手建言道:
“陛下,以陶将军之资历才干,主持河东稍嫌不足,但若得一二人辅佐,此事便不足为虑。”
韩端停下脚步,转头问道:“那你觉得,让谁去辅佐陶折最为妥当?”
“中兵曹王猛可为其副,云麾将军马智伦可为其参谋军事。”
中兵曹为尚书省诸曹之一,属兵部尚书(即前朝的五兵尚书)下属,掌京畿诸兵征募以及仪仗鼓吹诸事,不掌兵权。
王猛出身琅玡王氏,时下王氏虽已败落,但其声望仍然超过许多寒庶出身的将领,且其在韩端率军攻打建康时主动出城来投,如今韩端已登基为帝,他更不可能与陈顼再有什么勾连。
马智伦这个人韩端也有很深的印象。
其人精于水战,又率部投诚有功,被韩端封为云麾将军,与陶折一起领两万舟师驻守沌口。
而且他以前担任过黄法氍麾下中军军主,在黄法氍军中也有很高的威望。
有此二人辅佐,陶折接管河东军主持河东防务还真没有什么大问题。
韩端此时也是十分欣慰。
这萧振跟随自己数年,如今终于从一个唯唯喏喏的秘书郎成长起来,能够通观全局,知己识彼,为自己分忧了。
“陶折和马智伦驻守沌口,若将他二人都调至河东,又由谁人来主持沌口防务?”
时下周军已从沌口退兵,且明军已经完全光复了齐国在淮河以南的领土,在义阳郡(今信阳市)和司州(今湖北黄陂县东)都驻有重兵,与夏口隔江呼应,沌口由谁来驻守已经无关紧要。
之所以有此一问,却是韩端存了考较之心。
萧振思索片刻,回道:“臣以为,由郑通将军前往沌口足矣。”
“好,朕就依你所言!”韩端略思索,便轻轻一击掌,吩咐萧振拟旨。
“诏令平东将军陶折统领河东水军,都督河东诸军事,假节钺。”
“封王猛为忠武将军、使持节、河东水军咨议参军事,接诏之日,即至平东将军帐下听令,不得延误。”
节杖代表皇帝的身份,使持节、持节的将军称为节将,使持节将军可斩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将军则只有在战时才有这个权利。
而假节钺的将军或使者直接代表皇帝,可杀节将,因此,历代皇帝都不会轻易让臣子“假节钺”。
而且节钺只能暂借人臣,完事后还得将其归还皇帝,所以称“假”而不是“持”。
自大明立国以来,陶折还是第一个“假节钺”的将军,只此一点,就够他吹嘘一辈子。
韩端如此明目张胆地给陶折撑腰,怕的就是他镇不住王猛。
“封云麾将军马智伦为河东水军参谋诸军事,武臣将军郑通接管沌口军务,接诏之日即至各军,不得延误。”
萧振笔走龙蛇,很快便写好了几份诏书,用印之后正要告辞离去,韩端却又叫住他道:
“你再写一份密诏给陶折。”
“若黄仲昭拒不接诏或虚与委蛇,可当场将其击杀并夺其兵权。”
萧振正色作揖应承,事关两千石大员生死,哪怕只是奉诏,也不可等闲视之。
“抒古,你从虎贲军中选二十名精锐之士,携劲弩药矢随同陶折前往河东传诏,一旦出手则必致其于死地,否则后患无穷!”
蔡抒古连忙躬身应喏,然后肃立一旁。
韩端沉吟片刻,然后转看向吴汇,对他说道:“等会回去之后,你便联系河东密谍,令其密切监视军中动静,一旦有变,立即轻舸走报。”
三人离去之后,韩端走到房外,抬头看着黑漆漆的夜空,心里却有些烦躁。
侯景之乱后,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在江陵自立为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应萧詧请求攻下江陵,杀梁元帝萧绎并立萧詧为帝。
萧詧虽为梁帝,但他依靠西魏立国,故而奉西魏正朔,向魏帝上疏则必称“臣”,成了货真价实的西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