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大明巨变(二)(2 / 3)

了。”

“刚才严卿谓朕言,说咱大明有乾坤颠覆的大祸,朕深以为然,不仅是乾坤颠覆,甚至可能是亡国之祸。”

朱允炆走下御榻,就近坐到了几人旁边,近距离的说起其中的缘由来。

“我大明丁口中,有六千多万是靠地吃饭的百姓,他们的生活质量好坏,取决于每年打下来的粮食能卖多少钱,而一旦印度的粮食输进来,他们就算去卖粮,也没人会收粮了。

粮食已经不单单只是价格的贵贱问题,而是直接成了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产出,粮食卖不出去,老百姓只能自己留着吃,但他们也就失去了换取钱财的途径,没有钱,买不起盐、油、酱醋都物,更别提买衣服、买其他物件了。

长期不吃盐,人可是会死的。

长此以往,百姓就会‘逃离’土地,不事生产耕种,六千多万百姓无所事事,而我大明又没有其他的地方收容这些百姓,就全成了流民,到那个时候,我大明就二世而亡了。”

后世,食品有一个所谓的保质期制度,这点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保质期制度的前身。

在东印度公司第一批粮食输送回约翰牛本土后,导致了一大波农场主的破产,同时,也使无数靠地为生的自耕农纷纷逃离生产,土地开始荒芜。

这个时候,约翰牛制定了一项政策,所有被储存的粮食、面包、黄油等食用品,超过一定期限就必须销毁,实际上这批粮食真的是变质而无法食用吗?

这当然是不可能,是规定把它们强行定义成了过期食品,从而进行了销毁。

这就是保质期制度的前身。

无论是约翰牛本土还是在东印度公司,每年,都会有超过上千万吨计的粮食被销毁,一吨大约是十二三石左右,也就是上亿石的粮食。

“是朕考虑不当,才出了这么大一个隐患祸事,好在咱们发现的早,恶果还没有种出来。”

朱允炆开口表扬了严震直的及时汇报,谓众人言:“我大明还没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也不具备完全消化这批粮食的能力,更不具备将数千万自耕农脱产后的转化能力,这个时候,一旦破坏完全成熟的粮食产销系统,那就真的是乾坤颠覆。

朕的打算是,今年印度这批粮食不要带回来,直接拉去台湾,焚毁掉。”

“陛下,这可是数亿石粮食啊。”

夏元吉差点当场猝死,哀声道:“洪武朝三十一年的粮赋加在一起,也不过这般的数字罢了,就这么,全烧了?”

“烧!”

朱允炆没有丝毫的心疼,甚至连面色都没有变化:“不仅今年烧,明年也要烧,每年只要消化不了的,就全部烧光,一两都不留。”

“那陛下,为什么不把这些粮食输送到西北、西南呢?”

夏元吉还想争取着保留下一点:“眼下甘肃地区、滇贵两省,仍有数十万百姓饥贫交迫,咱们留个一千万石下来,养活这三省绰绰有余,岂不使天下百姓,齐诉陛下仁义?”

“维喆。”

朱允炆还没开口,杨士奇已经先对此做了解释:“汝岂不闻不患寡独患不均之言,肃云贵三省,百姓受制于地力贫瘠而难以果腹,朝廷以工代赈,组织百姓通路建厂、开采矿山,如此尚可使百姓有钱买粮,勤劳工作。

而一旦无偿赈粮,则使民怠工懒倦,肃云贵三省就再无进步发展的动力了,而且天下诸省观之,百姓便知,即使他们不种地,朝廷也有能力供养他们,谁还愿意继续整日埋头撒汗于田垄之中呢?

如此一来,事态又回到了流民遍地的情况,大量百姓开始逃离田亩,这是取祸亡国之道。”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干脆留在印度呢?”

几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看向提出这个稚嫩看法的解缙。

后者顿时闭嘴,心知自己是说了一句无知的稚言。

“若是你每天给一条狗一根骨头,给了九十九天,第一百天的时候你没有给它,它会冲你狂吠。

而同样是一条狗,你每天喝骂它,但第一百天的时候给它一根骨头,它会冲你摇尾巴。”

朱允炆讲了一个道理浅显的小故事:“我大明消耗不了这些粮食,咱们就少征印度的税,让印度百姓可以舒舒服服的过日子,等到咱们大明有能力消耗这些粮食的时候,再想征这笔税,印度的百姓还愿意吗?

所以,咱们要把这些粮食拉走,不能留在当地,即使烧,也不能留在当地烧。”

“那解决办法呢?”

总靠烧粮来维系国内的粮食产销体系稳定也不是长远之计,夏元吉一想每年都烧掉上亿石粮食,就感觉一阵头晕眼花。

“先征地。”

严震直接过夏元吉的问题,开口道:“朝廷出面征地,促使百姓离开土地从事其他的工作,使得日常生活中的所需用品产量增加,一步步将自耕农变成手工业者、工匠、纺织工人、养殖者,一步步释放大量的农业生产力并将其转化为其他产业生产力。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s://m.pmzjq.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