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就特么你叫李渔
京都城中,几万明军聚集在大奥之外,断壁残垣上尚有烟火未灭。
在大奥中,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良怀亲王给朱元璋的信,措辞不卑不亢,引经据典。
最让他们得意的是,这信写完之后,果然大明的水师遭遇了风暴,远征之事不了了之。
东瀛人向来觉得自己和中原相差很远,这一下给了他们自信,于是乎他们便把这封信刻在了石碑上,永远立在大奥,来回应朱元璋的倭扇诗,更是以示自己取得了对大明的胜利: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这封国书确实很有水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可见东瀛上层对汉家文化浸淫之深。老朱生怕自己冲动,劳民伤财,远征无益,毕竟当时还有五个野心勃勃的邻居,在中原大地上共存。他也害怕子孙后代除了脾气大的,非要给他出这口恶气,甚至把东瀛列为永不征伐之国。
这下东瀛人更来劲了,到处宣扬自己战胜了大明,一度导致了后来的东瀛人自视甚高,觉得大明而已,一打就碎,然后就是壬辰倭乱被彻底打醒了。
如今,石碑依然在,但是这里已经站满了大明的将士。
戚继光看着眼前被俘的东瀛王室和官员,心中豪气顿生。他拔出剑来,在石碑上划出一道口子。
“海天相隔,一衣带水,陆岛合该一统。犁庭扫穴,斩妖除魔,东瀛已无战事。我等,终究是没有辜负陛下隆恩,接下来在整个东瀛,追杀倭寇!海边家中藏有中原衣物首饰者,格杀勿论!”
将士们举起手中兵刃,齐声高呼起来,声浪震烁京都城。
戚继光身边,一个亲兵附耳道:“将军,道长不见了,小道长也不见了。”
戚继光点了点头,李渔和张三丰走了,事了拂衣去,果然是修道之人。
他在自己的上奏中,丝毫没有夸大自己的军功,而是将李渔的功劳全部写了下来。
戚继光知道,自己欠了李渔一个天大的人情,真的是比天还大。
直到现在他也想不通,为什么李渔会把不死药这东西给自己。
浩渺无垠的海面上空,李渔御空而行,这一战已经结束,是时候去和朱标商量点事了。
首先当然是铲除金陵那群鸟人,然后就是那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人皇封神。
此事或许是下一个导火索,有可能会彻底毁灭中原,但是李渔知道,这个压力必须有人来抗。
这一代是人间鼎盛的黄金岁月,豪杰遍地,英雄无算,战力惊天。
如果这一代人没有担当,不敢出来打,难道要留给子孙么?
等到张角带来的这一波灵力被消耗殆尽,天庭补上了所有窟窿,还会有下一个六朝么?
还会有这么多的人杰同时存在么?
一道悠长的气息打断了李渔的思绪,这是从海底深处传来的灵力,正在窥视李渔师徒。
李渔侧眼看了一下,张三丰没有发现,足见这个存在十分强大。
不过它没有出手,李渔也就懒得理会,继续御空而行。
等他们走过去之后,海底一个庞然大物翻转身体,它的身上布满了各种寄生物,都已经硬如石块。
黑漆漆的身形无比硕大,若是在陆地至少有山那么大,也不知道它有多久没有动弹过了,一旦翻身整个海域都受到了波动。
“正经道的大良贤师,好久没有看到了,难道又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天人合一。”
李渔将太平书的五行之灵,运转了十二个周期之后,依然无法和佛门的佛法融合,不禁陷入了沉思。
九阳神功暗和天地大道,其中的玄妙处李渔根本领悟不透,否则的话或许可以调和两种功法。
只能说九世真仙,果真不同凡响,很难想象当初的九天玄女是何等的绝代风华,可惜还是陨落了。
李渔和张三丰很快就回到了大明,上岸之后,化为普通道士,走在陌生的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