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华夏投资开厂,从立项到审批,再到建设生产,需要的时间太长了。
也许还没有等到他们生产出来,疫情都已经消失了。
这几家能够出海的企业,赚得也是疫情的钱,疫情一消失,就没得赚了。
所以,柳青对海外的声誉,没有太大的兴趣。
对于那样的采访,他有一些高兴,但不是特别的高兴。
心中还有些提防,怕人家断章取义,篡改他的意思,给他制造麻烦。
采访过程还是挺愉快的,人家并没有刁难他,提的一些问题都给了他极其充分的吹牛的空间,简直比一个专业的捧哏演员都要优秀。
柳青虽然不怎么在意自己在海外的声誉,可是他也知道,在国内,能够接受海外权威媒体的采访,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
特别是在一些中老年企业家心目中,那是格外的牛逼。
——那可是海外媒体啊!
所以,接受完采访之后,柳青跟采访他的记者以及助理合了影,然后将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淡淡的表示:
“今天接受了《**周刊》的采访,阐述了一下我对疫情下的经济的看法,整个过程很愉快。”
就这么一条朋友圈,收到了一百多条点赞。
里面颇有一些身价过亿的人。
柳青的朋友圈扩展了几次,现在他微信好友列表里面的主要群体,已经从当初的保安、搬砖人替换成了现在的企业家、富豪。
他好友列表里面的那些有钱人,所有财富加在一起,甚至都比得上国内一座一线城市一年的gdp。
就那个层次的人物,能够接受全球知名商业期刊采访的,也寥寥无几。
柳青走到了很多人的前面。
秦昆也看到了这一条朋友圈,问了一下大概的发表时间,最快也在一个月后,不由得有一些遗憾。
——如果现在就能够发表,还可以把这一条列入到柳青的成就中来,做成宣传片。
多少也能带来一些额外的关注。
要是能够上封面,那就更好了。
绝对的是一个宣传利器。
然后,他试探着问柳青:
“老板,要不等那个采访发表之后,咱们再来一次带货?比如说,双十二带货,或者是新年带货?”
“想都别想!”柳青很干脆的拒绝了。
他对秦昆说道:“这一次双11我都不想下场,要不是你说有可能冲击一下全网第一,想着帮咱们公司突破一下瓶颈,我都不会同意。这一次就已经足够丢人了,你别想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