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壕沟堡垒,可以进一步增加与沙俄爆发大规模战争的胜算。
其实中队装备要比俄军精良,而且这一次战役可以说是打了俄国人一个猝不及防,可为什么还出现如此高数字的伤亡率,甚至阵亡人数超过了两千人,这就不得不提哥萨克骑兵。
大量的减员,都来自哥萨克骑兵的冲锋,虽然每次冲锋哥萨克骑兵都损失惨重,但一旦被其突破了步兵防线,接踵而至的就是步兵被其屠戮。
构筑起壕沟铁丝网加堡垒的工事,阵地战中,勇悍的哥萨克骑兵就再不是什么威胁。
金陵集团军第二师到达突厥斯坦不久,新筹建的第二骑兵师也到了安宁城,随即两支骑兵师被从集团军中剥离,番号变更为皇家骑兵第一师和皇家骑兵第二师。
在蒙古与诸边,其实还有更多的骑兵师在筹备中,现时在突厥之地,若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力量,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统治。
只是想象中俄国人的反扑并没有到来,几封从喀什噶尔八百里加急送来的电报令叶昭吃了一惊。
原来,苏伊士一带的电报线路终于连通,运河虽还未竣工,但沿途一线的电报线架了起来,东西方电报网至此连为一体,也就是说从燕京,可以直接将电报发至伦敦。
这几封电文里,有帝国驻英、法、普鲁士三国公使给外务部发来的电文,也有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发给叶昭的私人电报。
东西电报线并网,欧洲各国驻东方使节发回本国的第一个惊人讯息只怕就是中俄爆发冲突且中国人大获全胜的消息了。
虽然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与欧洲有电报相连,而突厥斯坦惨败的消息也肯定传回了俄国国内,可以预见的是,俄国人定然不会将这个消息散播。
但在中国的新闻纸上,大皇帝率领中队击败俄国侵略者的战报已经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几乎所有报纸都在连篇累牍的进行各种分析,至于虚构战争进程的故事连载也极多。
直到中国时报接大皇帝诏令,将双方兵力对比和损失情况清清楚楚列明,而且,重点讴歌了在“皇帝的意志”行动中,为国捐躯的正黄旗步兵旅第三营全体官兵,附有大皇帝的悼文,悼文简洁明了,但从中可以见到大皇帝对牺牲官兵的真实情感,在悼文最后,大皇帝写道:“兵者,凶器也,帝国不得已用之;碧血横飞,保家护国,死则重于泰山。帝国勇士永垂不朽”
“为天下诸民平等自由故,我中国之土,慨为天下牺牲”
那些变着法歌颂战役中大皇帝如何神勇的新闻纸都沉寂下去,又纷纷登出道歉声明。而毫无疑问,经此一事,大皇帝在帝国公民心目中,威望已经达到了一个井喷点,就算叶昭与全世界开战,狂热的国民也会追随他与世界为敌。
而叶昭最后一句话,已经清清楚楚表明他将会向境外输送中原文明之决心,但欧洲列强,自然毫无察觉。
中国人以对等的兵力硬生生吃掉俄国人两万人的兵团,这场被叶昭认为遗憾颇多的战役,却令整个欧洲为之震惊。
欧洲列强,终于开始正视这庞大的东方帝国,正视其将会在远东取得的无与伦比的霸主地位。
一般来说,后世认为中国迈入世界列强俱乐部,以此次战役为拐点。
俾斯麦发给叶昭的私人电报,则请大皇帝息雷霆之怒,他愿意居中为中俄两国斡旋,避免一场可能会使整个文明世界被削弱的战争。
在政务院两位总理大臣的电文中,也提到了本来暴躁不已宣布将向中国宣战的俄国公使,在频繁与普鲁士公使接触后,嗓门小了许多。
叶昭知道,俾斯麦肯定也给俄国沙皇拍了电报,他同样出任过普鲁士驻俄国公使,与俄国人缔结了不错的友谊。
叶昭也知道俾斯麦的心思,现今普鲁士正在加速扩张,开始了德意志统一之路,前年,打败了丹麦,今年战胜了奥地利,取得了对德意志一带联邦的领导权,同时也直接促使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帝国合并,变成“二元君主国”,也就是奥匈帝国。
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将会在一两年内出现,而极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的法国人,与普鲁士的冲突渐起,两国之间爆发战争几乎不可避免。
英国人虽然对法国人意图称霸欧洲大陆的野心进行打压,但更不愿意见到建立过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实现统一,一个德意志帝国的出现,显然对其的威胁更大。
随着普鲁士的崛起,俾斯麦也担心英法两国结成同盟,同时为了对抗法国,他除了拉拢刚刚被其战胜的奥匈帝国,同样也在游说俄国,希望与英法旧怨颇多的俄国人能与普鲁士成为同一阵营。
在东方的中国,虽然对欧洲大陆的战事支持有限,但他也不愿意错过这个关系极为密切的盟友,如果中国人能够驱逐英法在远东的势力,对于英法的经济将会是不小的打击。俾斯麦更不愿意看到潜在的两个盟友拼得你死我活,削弱他构想中的“四皇同盟”。
对欧洲发展史极为清楚的叶昭,自然知道俾斯麦的三皇同盟构想因为中国的崛起,定然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