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段也是对前面剧情的一个总结,两个吃够张麻子的亏的人,对其的控诉,形成了很鲜明的笑点,配合三大巨头的默契,极具喜感,再次让影院笑成了一团。
不过之后的剧情就没什么笑的了,真麻子和假麻子恶战,师爷炸死。
张麻子带着剩余的兄弟返回鹅城,与四郎决战。
这段戏,曹轩个人觉得是《让子弹飞》拍的最有意境,也是立意最高的戏份。
如果是传统电影,这个结局应该是张麻子带人杀进碉楼,一番恶战,最终干死黄四郎。
而《让子弹飞》结局之所以不落俗套,且让人印象深刻,就是作用了极具革命特色的大杀器——发动群众。
很多人说中国的许多电影是学人家好莱坞,就是因为玩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那一套。
而中国人真正的法宝,至少是现代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思想纲领。
第一是抗争,团结一切受压迫的阶级,推翻头顶的剥削大山。
第二是自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会放弃,而是想办法的去解决。
第四是务实,拒绝幻想,脚踏实地,不去盼望奇迹,而是去创造奇迹。
第四是大同,或者说集体主义精神,这个集体,不是某个小集体,而是整个全中国或者是全人类。
第五是牺牲,敢为天下先,为了理想、信仰和集体而自愿牺牲。
…:……
这些思想纲领不一定全对,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错漏,甚至还有一些可能走歪了,但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这些思想还是非常认同的。
《流量地球》后世能爆,就抓住了自强、牺牲、大同、务实等几个基调,打造了一个符合中国人思想的灾难科幻。
同样的道理,《让子弹飞》可以大爆,也是因为里面内含了多种思想,符合国内观众心理。
所以大结局黄四郎和张麻子并没有直接交锋,而是以鹅城百姓隔空斗法。
张麻子发枪发钱,黄四郎收钱收钱。
张麻子在激起鹅城百姓的怒火和反抗情绪,而黄四郎带着阶级的傲慢,笃定百姓们不敢反。
他赌赢了。
鹅城百姓确实不敢,不管张麻子“杀四郎、抢碉楼”的口号多么响亮,仍然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冒险。
但他同时也赌输了。
张麻子找来他的替身,斩除了百姓们心中的恐惧,他这个鹅城的天……塌了。
所有人跟着张麻子打破了黄家,黄四郎的狗腿子武举人带头冲锋,去碉楼拿回他们自己东西。
不过这里值得说一句,张麻子那句“谁赢他们帮谁”,被无数人奉为至理名言。
但在真正的那些先辈们眼里,还有另一个解释,不是“谁赢他们帮谁”,而是“他们帮谁,谁赢”。
这可以看出两者思想高度的差距。
或者说,老姜的解释有问题,人民群众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多么庞大,所以要制造先赢的假象,让他们以为自己赢了,才能发动群众。借助人和民群众的力量赢。
老姜这句话,有“本末倒置”之嫌,也多多少少带着点精英对普通群众的傲慢认知,总觉得老百姓愚昧。
这种思想也不能算错,毕竟人确实是有劣根性的,很多素质低的人表现也十分扶不上墙,难免让人心生反感和轻视。
但是不包括那些真正拥有红色思想的伟人和志士,他们对所有人平等的包容,给予尊重,慢慢改造。
老姜能拍出《让子弹飞》,已经是非常具有思想的导演了,这在文艺圈简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上述这些有点鸡蛋挑骨头。
毕竟他只是个导演,而不是真正的伟人和文志士,不能过于苛求。
而于曹轩而言,黄四郎也迎来了落幕。
老姜的结局设定的很有意思,黄四郎假扮替身,意图活命,在武举人手下战战兢兢,伏威作小。
但等看到张麻子,意识到结局,他挺直了腰板,恢复淡然,抽着烟卷,竭力要保持最后的体面,少有失态,也最终化为无奈和接受。
“张麻子。”
一声枪响,换了衣服,梳了头发的曹轩站在高楼之上,甩出帽子,仰天大笑朝后走去,回头间,高楼爆炸,尸骨无存。
而且老三老四老五跑路,老七也转身离开,张麻子的一个人骑着白马追火车。
这个最有意境的镜头,却让很多懂行的人看的心惊肉跳,如果说之前的尺度极大,大家还是心惊的话,最后这段戏真把人镇住了。
“这特么是怎么过的审。”
冯裤子爆了一句粗口,在他旁边的曹轩微微一笑。
过审算什么,老姜请他演反派,找了马柯当制片人,利用二人的人脉和名气光环打通多个渠道。
当然还有原因是一个客串牧师的演员,与某位来探班………
不过这就没必要细聊了,冯裤子有本事也把人请来,醒不来就恰柠檬吧。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