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在魔都呆了一天,除了汉唐文学之外,正好黎锐刚回魔都了,唐安也就顺道去见见。?ww?w?.?
现如今黎锐刚虽然还不能说已经控制住了邵氏和tvb,但是话语权和影响力在逐步加强。
作为邵氏电影董事局主席兼任tvb董事局副主席,再加上他之前文广董事长的身份,掌控tvb和邵氏是迟早的事。
香江电影本来就是在魔都电影的底子上起家的,当年因为抗战,大批魔都电影人南下,邵氏兄弟都是从魔都过去的。
半数以上的魔都导演、编剧、演员都去了香江,才让香江从一个专门生产面对粤东、新加坡、大马等地粤语片的地区,逐步成为海外华人投资电影的中心。
四十年代末的时候,抗战虽然完了,但是战争还在继续,时局动荡,又一批电影人和资本家南下,1948年香江全年就制作了157部电影,创下纪录。
当时国内的电影、音乐中心就是魔都,随着魔都电影、音乐人的南下,香江承载了魔都娱乐中心的地位。
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老一辈人还在世没有几个,但是有这么一层关系,再加上香江娱乐圈已经没落了,黎锐刚接手邵氏和tvb就相对容易了。
要不然怎么他一去,邵氏董事局主席就突然生病了。
邵氏虽然已经没落了,不过毕竟曾经在东南亚有着完整的发行网络。
从80年代开始邵氏就开始停产了,却依然在面向东南发发行香江电影。
底子在那,重新搭起东南亚的发行网络,有总比没有好。
不过光现在的邵氏也没多大用处,唐安打算拉国、新加坡、樾楠等东南亚国家入局,共同组建新的发行公司。
哪怕让出一部分利益,只要能构建起完整的发行网络,让大部分华语电影都有机会在东南亚上映,那就足够了。
就算东南亚的观众不适应内地电影,但是至少一些大制作大片的接受度更高一点。
也可以通过时间,让东南亚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华语电影。
就像看日剧、泰剧,一开始总会不习惯,看的多了就习惯了。
这事可以和组建香江院线同时进行,关于在香江重新将电影院划分为文化娱乐设施的事,在宣部的推动下,香江政府那边已经在讨论了。
唐安也不求和70年代一样,用极低的价格能拿到店面,那不现实。
只要比现在便宜点,哪怕亏一点也无所谓。
香港时代广场一家电影院的月租金现在就达到了2500万港币,这还光是租金,谁负担的起,那开电影院就是往外撒钱了。
只要成本稍微降低一点,唐安就有足够的把握控制大半个香江院线市场。
其他院线做的是生意,他们要赚钱。
唐安可以接受亏本,从文化上影响香江,相比之下亏点钱算什么。
两三年不行就五年八年,甚至十年,大量内地电影的香江上映,让香江观众看个十来年,自然就会接受内地文化了。
没有什么是时间改变不了的,当年香江的流行歌曲还是国语为主,粤语歌只是小众,还不是慢慢地大众化了,国语歌曲不再流行。
早期香江电影也是一样,五六十年代,粤语片质量最烂,档次最低,只有小公司才去拍,大公司是不屑的。
而且那时候,香江电影市场大概有这么个鄙视链:有钱有文化的人看英语片,有钱没文化的看国语片,没钱没文化的看粤语片。
1972年,全香江出品了82部电影,居然没有一部是粤语片,可见当时粤语片有多惨淡。
香江一地市场太小了,撑不起香江电影产业,必须依靠东南亚华人社区和宝岛市场,而国语才是能畅通全球华人的语言。
就算香江早期也有大批讲国语的移民者,邵氏高层也都是内地过去的,讲的也是普通话。
老一辈香江电影人、演员,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李晓龙的电影早期也都要配好国语配音再上映。
直到1973年,邵氏破天荒的拍了第一部粤语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并力压李晓龙,拿到了年度票房冠军,之后粤语电影才慢慢复兴,到1977年粤语片数量第一次超过国语片。
从国语到粤语,只花了四年时间。
让香江观众接受内地电影,双倍的时间总该够了。
作为一个电影人,总得为这个行业做点什么,将华语电影推广到东南亚,成为东南亚的主流电影之一,就是唐安现阶段的目标。
......
在魔都呆了一天之后,唐安便飞回了京城。
每天在公司按时上下班,日子终于正常了一点。
至于《奇幻森林》,天宫异彩还在继续前期的特效准备工作。
这电影马虎不得,重点全在cg上了,唐安也不瞎指挥,只会定期查验他们的成果。
天宫异彩和数字领域的技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