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等作物,已经推广了天下大半地区,粮食产量翻倍。并且他也将纸钞彻底的推行开来。
其实纸钞早都不再局限于西北以及外族了,随着商事的繁荣,再加上他开遍各地的钱庄,早都已经实现了流通,甚至一些百姓手里都有了纸钞,有全面推行的基础。
还有一件相当重要的事,那就是在王言上位的那一年的科举考试,他的‘新学’成了考题。在随后的几年里,新学便直接成为了主流。而在六年后,新学已然是指导国家发展,指导个人谋身的最高思想。其中的务实求真等等观点,也已经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在他的手下,大宋已经再不是熟悉的大宋了,让所有人都感觉陌生,六年,好像是过去了六百年。那种蓬勃的生机,不必言说的强大,让人欣喜,也让人担忧。
只是王言还觉得不够,但别人却觉得已经够够的,够的不能再够了。
在开始的时候,赵曙是非常支持王言改革的,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力的逐渐强大,超出了本来构想的强大,赵曙就有些心满意足了。
尤其最重要的是,那时候王言的声望就已经如日中天,军政两方的各种位置都被王言安插了不少人,赵曙抵抗了,但是没抗住,那些人全都因为各种的违法行为被王言搞下去的。
违法是怎么确定的呢?是王言拉着一帮人,一条条的重新定下来的。
当然也不可能是过分的律法,但是想找人的麻烦,家里的狗头生龙角都可以,何况还是抓到了错处,实实在在的证据给办下来的呢。
那时候赵曙就想刹车了,但是他发现王言已经不知不觉中左右了朝局,老臣被排挤,近臣不敢靠近,所有人闭口不言反对,事实上的成为了王言的一言堂。在民间,王言的声望更是高的恐怖。
出去随便走一走,十家百姓有十家供着王言的长生牌子。
赵曙不懂什么叫绑架,不明白当所有人都供奉王言的时候,纵然有人不想供奉也不行了,谁不供奉,谁就是异端。邻里要排挤,就连对王言极度崇拜的一些底层的官吏,也要收拾他们。
王言已经事实上的,将整个大宋的意识,带动的有些极端了。但这种极端对于王言的需要来说是好的,劲往一处使,大家就种地、生产、生活,一步步的提高产值,将大宋推向新的高峰。
但赵曙却害怕了,他的头疾发作的更厉害了。他开始明里暗里的搞一些小动作,他想要组织可以做到一朝散尽王言权柄的力量。
就如此,一直到了治平九年的之时,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赵曙这个皇帝,心怀百姓,一点儿毛病没有。
王言一口喝光了茶水,站起身,解开了披着的皮草大衣,就穿着他一身的紫色官袍,拿起了放在一边的插翅帽,端端正正的戴在头上。
“嗖……呜……”
号箭在城楼升上天空,尖锐的声音穿裆出很远。随即有更多的号箭响起,那是回应。
王言没有在意,他下了城楼,没有乘马车,就背着双手徐步走在风雪中,一脚下去踩实了绵软的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有在街上走路的认出了他,咧嘴笑着跟他打招呼问好,祝他长命百岁。
他就如此一步步的向着大内走去。
不知道什么时候,街上的人越来越少,一队队的铁甲军卒出现在了街上,他们沉默着。
汴京城很大,王言走了很久,才到了皇宫的宫门外,此时宫门大开,宫门外,全都是沉默着的军卒。
王言信步走入宫门内,内里的情况,并没有比外面好多少。至少聚集了一千多的军卒。可以见到的远处,是一簇簇的火把,正在快速的移动着,偶尔的还能听到几声呼喝。
他的脚步不停,继续向里走去。对着边上的军卒们微笑着点头,给人安心的力量。不时的,他还会叫出一些人的名字,随口的勉励一句。
就如此,他一步步的走到了大开着门的崇政殿外。
他跺了跺脚,抖落了一身的雪花,这才走了进去。
这是熟悉的地方,王言的殿试是在这里考的,也是在这里步入了仕途,还是在这里,参加了好多次大朝会。
但是今天,这里只有一个人。
赵曙一手提着宝剑,一手揉着脑袋,失魂落魄的坐在龙椅上,死死的看着王言一步步走到御阶之下的王言。
王言还是一脸微笑,站定,拱手,行礼。
“臣拜见陛下,陛下何故谋反?”
看着王言笑吟吟的样子,赵曙揉着脑袋,他知道王言是在调侃他。
他不解的问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王言明白,赵曙问的是,为什么许诺了各种好处拉拢的那些军将不杀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布置的。
“自陛下即位之日始,让他们陪着陛下解解闷儿。”
这就有些杀人诛心了……
“呵……”赵曙惨然一笑,随即猛的将手中的剑掷了出去,“乱臣贼子!乱臣贼子!王言,你早有反心,亏我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