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单路的顺序操作,即便运用抽象思维,也仍然无法脱离基本处理能力的桎梏。
正因如此,面对的问题越大、越繁杂,一个人就越需要时间,去将其用自身能够应付的符号体系,进行转码、分解,
然后才能用自己那可怜的单线程机,化整为零的尝试解决。
纵观整个科学史,作为自然科学基础之一的数学,这种特性尤为突出。
任何问题,要想被人类解决,首先要被人理解,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一大部分工作,其实都是在后者上花费时间,譬如数学建模,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直到“强人工智能”出现前,仍必须由人类来完成。
一旦完成建模,原则上,接下来的工作便可用数学“无脑”解决,
或直接丢给电子计算机去处理。
多少年来,人类解决现实问题,往往便是这样的一种思路,其中大部分时间、资源与人力,都花费在“分解、重构与描述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