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跟唐言没关系,他现在正忙着呢。
回京城接受了一下央视的专访,为了新闻联播播出。
这种事也是驾轻就熟了,经过一次之后,就跟平常采访一样。
这回给的足足有110秒的时间,除了报道《火星救援》之外,还有三十秒是给敦煌那个火星文化旅游基地的。
东部沿海富裕了,国家在搞西部大开发。
敦湟,或者说甘宿,肯定在其中了。
敦湟那地方,也在高举旅游立市的大旗,是支柱产业,像莫高窟在内的各种旅游景点都比较又名。
二十年前就有机场了,沿海很多城市现在都没有呢。
除了三十秒给敦湟火星文化旅游基地的,已经建成了,剩下80秒就是《火星救援》。
也有10多秒是关于神五的,毕竟今年是航空事业里程碑的一年,又是首部太空科幻片,放一起正合适。
剩下的时间的安排,和《飓风营救》分布的差不多。
专访完之后,唐言也继续投入到宣传当中。
各种媒体、电视台的采访,快本这种节目还跑来邀请了。
现在哪个电影剧组上快本啊......
说的是难听点,也不是看不起节目。这就是现状。
但凡有点规格的电影剧组,都不会去快本这种节目宣传。
别说张一谋、程凯歌、冯晓刚的片子了,哪怕是往下普通一线导演的剧组,都不会去。
不上娱乐类综艺,是电影行业现在的普遍情况。
没去上什么节目,就是路演的时候,电视台采访了一下,还有当地的《三湘都市报》的采访。
基本上路演宣传就是这些,一站一站地跑。
而这几天,关于《火星救援》的各种思考也屡次出现。
现在的国内,电影还是文艺作品,电影行业是属于文艺圈的。
既然是文艺作品,做做阅读理解也再正常不过了。
更何况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必定会引来全方位的关注。
这都已经上映六天了。
开头火星的风暴,有人质疑太假了。
火星上种红薯,同样有人再讨论现不现实。
唐言在路演的时候,也难免会被问道。
“唐导您好,火星上的气压很低,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像电影里开头的足以把人吹跑的大风暴,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电影的bug吗?”
一位男观众信心十足地揭露了电影的漏洞,还显得特别骄傲一样。
你学物理的你牛逼?
你去过火星嘛,就知道不可能有风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部知道?
当然,唐言不是杠精,很大方地承认了漏洞。
“确实,开头的风暴并不符合现实,不过那只是一个事故的源头,算是又故意的成分吧。”
承认了错误,让那名观众颇有些洋洋自得。
也让其他观众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么痛快,不讲一些因为所以的。
“火星基地里的大棚种植红薯,目前来说,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因为我们对火星土壤的成分还没有充分的了解,种植红薯除了土壤之外,对温度、光合作用、水分也有一定的要求。
光合作用不一定要太阳光,大棚内的人造光同样可以,温度在火星基地也是可控的,水分是从燃料中分离得到了氢气,燃烧后生成水。
理论上是可行的,不过实际操作能不能实现,那就要等我们登上火星的那一天,再去尝试了。”
唐言又回答了一下种红薯,以及在火星车为了续航关掉暖气,之后用来取暖的手段了。
“那个东西叫钚-238,会自己衰变,放出强烈的热能,这个东西全世界目前只有北极熊有,米国也要从那进口,它有个兄弟钚-239,是核武器的材料。”
又是核武器材料,又是米国都没有的东西,全世界北极熊独一家,唬得得观众一愣一愣的,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唐导,你一...你是学化学的吗?”
有位差点说出了你一拍电影,怎么知道这么多?
“既然是拍太空片,当然也要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了,电影里涉及到的航天、物理、化学,我都是经过了解,征求过专业人士的意见,力求在不影响电影剧情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合理。”
唐言笑笑,又顿了顿:“要不然,咱们台下万一坐了个物理、化学研究生、博士,那我今天可能要被说的哑口无言,就真的丢人了。”
“哈哈哈...”
观众们都报以善意的笑容。
不过,又有一个不算年轻的观众站起来了,推了推眼镜道:“唐主任你好,我是川大物理学院的,《火星救援》里我觉得又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那个载有小型直升飞机的火星车。
据我了解,火星上大气极为稀薄,空气密度只有地球的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