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效果。
并且,张一谋对色彩的处理,已经不满足于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与还原,还很强调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
后来有人说,色彩造型是张一谋最擅长的造型手段,而《英雄》这部电影在前世作为张一谋首次尝试的商业大制作,他也将自己的法宝一一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在电影《英雄》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每一种颜色都有一定的内涵,都能激发每一个人潜意识里的联想,但并无具体指向,观众认为它象征什么,那就是什么。
张一谋充分利用了色彩的隐语功能,来表达和暗示虚构的故事真相。
比如《英雄》开篇,以及随后的无名觐见秦王一段,黑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了银幕。
黑色给予人得心理反映所产生的抽象联想大致就是死亡、刚健、悲哀、忧郁、生命、严肃、冷淡、阴郁。
黑色的秦王宫,人物的黑色服装,整个世界是大片的黑色,仿佛就是要透过黑色来告诉观众,秦王朝的建立,是以死亡和悲哀等等为基础的,同时,也暗示了,无名进入这个黑色的秦王宫是不会活着出来的。
在影片结尾,当百官吁请秦王下令杀无名,而秦王犹豫不决之际,或许人们都希望会有奇迹,但是易青在看到满目黑色时,感到的是一种绝望,因为黑色的秦王宫里不会开出生命之花,因为黑色代表死亡。
张一谋利用色彩大大拓展了电影的镜语空间,尤其是单个镜语的空间,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功效。
在张一谋的电影里,色彩就是风,让它吹什么颜色到什么地方,他就要乖乖听命,色彩即语言,色彩即思想,色彩即情绪,色彩即情感。
正是因为如此,通过易青的描述,张一谋已经不知不觉的沉浸在了那个他最喜欢的色彩世界当中,于是,他不敢在去想,不敢再去琢磨这个故事。
可越是如此,张一谋就越是忍不住去思考这个故事里面那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太多了,太丰富了,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那么丰富的精神世界。
比如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秦王悟到最上乘的剑法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谓之和平。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无名以身赴死,然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死得其所,虽死犹生。侠之大者,心系天下。
正如故事里,无名对秦王所说的:“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相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便不再是仇恨。这一剑,臣必须刺。刺了这一剑,很多人会死,而大王会活着,死去的人请大王记住。”
无名那虚刺的一剑,换取了秦王的醒悟,天下不是没有人能够杀你,只是人性贪婪,杀了一个嬴政,仍会有更多的嬴政来代替,如此,天下永无宁日。
所以,这一剑是希望你收敛起暴戾狂妄,为天下带来和平。
“王”者,三竖一横,何也?
参透天地人者,方为王。
这一剑也感动了秦王,身为孤独的王者,他没有料到最懂他的居然是刺杀自己的剑客。秦王惜英雄,但为了天下大义,他不得不忍痛成全无名。
这样以退为进的表现手法,故事里还有很多。
比如长空、残剑、飞雪都赞叹过无名:好快的剑。
然而并非是无名的剑快,是三者将侠义的精神寄托于无名,愿意舍身助其刺秦。
再比如,残剑飞雪联手闯入秦宫,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残剑明知自己有能力杀死秦王,却只是蜻蜓点水般在秦王的脖子上划了一道浅浅的口子。
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度与分寸。
如果要杀你,只需拼尽全力,愤身一博,这是很简单的事。
而我不杀你,却要把握那恰好的气与力,给予你比死亡还要震慑的威力。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能为而不为,取舍之间,尽显一个人的境界。
《英雄》就是以一个刺秦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的情爱、家国与天下。有情侣的贞信,有志士的风骨,有侠者的大义。
太多太多了!
仿佛怎么解读也解读不完,怎么研究也研究不透。
可《菊豆》还摆在眼前呢,如果再去细细的解读《英雄》这个故事,他恐怕会对《菊豆》彻底失去兴趣。
所以,只能强迫自己就此打住,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菊豆》这个故事里去,再想的话,怕是这个故事就拍不成了。
易青明白,只是淡淡的一笑,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英雄》是中国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可《菊豆》同样是一部不能被忽视掉的电影。
可张一谋呢?
嘴上说着不能聊这个话题,可还是情不自禁的要去想,只是不敢再去想那些深层次的东西,干脆聊一聊比较实际的:“刚才定下来几个人物,还有几个没定下来呢!易总,有什么想法?”
又给问回来了!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