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堪比朱棣?
这个评价只怕会让无数人喷饭吧?
朱厚照真的这么厉害?
那为何他在史册上名声那么差?
可要说不信,这几个军中的汉子,态度坚定。眼中的那份狂热是骗不了人的,王岳不觉得这几个汉子有意欺骗他。
毕竟上过战场,拼过命的人,说出来的话,绝对要比那些玩弄笔杆子的家伙可靠,而且是可靠得多!
既然如此,王岳就忍不住生出了一个疑问,正德到底是个什么皇帝?他身上就没有一点闪光之处?又或者,他是被低估,被黑了?
王岳深知文官集团拥立朱厚熜,并且执意让他过继给孝宗朱佑樘,这里面就含着彻底否定朱厚照的意思,他们想抹掉正德的十六年,一如朱棣抹掉建文四年一样。
站在朱厚熜的立场上,其实彻底否定朱厚照并没有好处。
说到底,他们也是堂兄弟,而且给朱厚照抹黑,朱厚熜也不会干净……总而言之,敌人支持的,我就要反对!
想到这里,王岳觉得朱厚熜就是突破口!
正德也真够倒霉的,死后都不安宁,这是造了什么孽啊?
“照照,我这么干虽然也有私心,但我是为了你的身后名,为了支持你的人。我会照拂他们的,我是一片好心,你可别误会啊!”
王岳不停念叨着,他决定去探索真相。
这第一步,自然就是寻找资料。
通政司右参议这个名头还是管用的,王岳一头扎入了故纸堆,翻找着历年九边的奏疏……王岳的举动不出意外,传到了杨廷和的手里。
身为首辅,杨廷和本来是看不上朱厚熜和王岳的,以为两个少年而已,他可以随便摆布。
但是在吃过一次亏之后,杨廷和迅速调整状态,他首先敲打了张鹤龄,朱厚熜没有低头,处境最尴尬的就是张家,张鹤龄战战兢兢,他急需首辅大人的照顾。
这时候杨廷和给他一点暗示,张鹤龄立刻老实了。
而文官这边,梁储也是个不确定因素。
如果新君执意让袁宗皋入阁,那么首先冲击的,就是梁储等辅臣。毕竟首辅大人树大根深,不会轻易倒台。他们这些人就倒霉了。
杨廷和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梁储迅速老实下来。
在短短三天之内,杨廷和就稳住了阵脚。
有趣的是,他们这个联盟,甚至比之前还要牢固,人们乱七八糟的念头都少了不少,变得更加唯命是从。
杨廷和微微松了口气,接下来就是整顿朝政,清理前朝积弊。不过在这之前,还要解决一件事,那就是名分问题。
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这也是他最发愁的,经过几次较量,他已经看出来,小皇帝没有那么容易服软。
到底该怎么办呢?
正在这时候,他的儿子,状元公杨慎来了,父子见礼之后,杨慎就主动道:“父亲,刚刚通政司那边传来消息,说是王岳在翻找以前的奏疏,甚至找出了不少弘治朝的东西。”
杨廷和眉头微皱,忍不住道:“这小子是要干什么?莫非他想找到孝宗的证据,反对过继?真是猜不透啊!此子竟然不似少年!”
杨慎苦笑着点头,“孩儿也想不通,不过孩儿觉得,短短几天之内,他未必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可时间久了,就不好说了,所以父亲希望快刀斩乱麻,是有道理的。”
杨廷和深深吸了口气,显得很疲惫,眉宇间深邃的皱纹,一再提醒人们,他已经不是昔日的神童少年,而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翁了。
“吾儿,你觉得为父真的要跟新君斗?找他的麻烦吗?”
杨慎虽然是首辅之子,但却不是只会靠着老爹的小阁老,他聪慧机敏,为人正直,算是杨廷和最好的助手。
听到老爹的问话,他用情道:“天子新丧,皇位空缺,悍臣满朝,八方云动,父亲身为首辅,担着九州万方,江山社稷。”
杨慎又道:“英宗,宪宗,两位天子,主娇法弛,天下汹汹,幸而孝宗皇帝力挽狂澜,整饬政务,才扭转了大明的国势,偏偏孝宗天子英年早逝,先帝冲龄继位,宠幸宦官,致使阉竖横行,将孝宗励精图治的成果,毁于一旦不说,又滋生了无数乱局,现在的大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乱如团麻!”
不愧是状元公,一开口就滔滔不断,宛如长江大河,杨廷和微微闭着眼睛,耐心听着,没有半点不耐烦,真是好一对父子情深。
“当下最需要的就是整饬朝纲,清理积弊。内廷二十万太监要革除,九边数十万将士要整顿,吏治要刷新,府库要充实,各地的流民要安抚,匪类要剿杀……大明朝自立国以来,都没有这么难过!”
杨廷和欣然点头,儿子说得都对。他这些天他总揽朝政,也想大刀阔斧,可真正做起来,杨廷和才发现,要解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是一个首辅就够了。
必须有皇帝的支持。
而且还要君臣同心,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