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元宵,汇聚在京中的举子就越来越多,大家都是奔着春闱而来。当然又是一波又一波的文会掀起了高潮,唐师偃都收了许多帖子,每日出门,喝得大醉而归。
  但叶行远却放弃了装逼的机会,这次打定了主意低调到底,任何规格的文会都不打算参与。
  叶行远现在手头正事太多,务虚的活动只能暂时先停一停。而且上了一个层次之后,就会觉得再与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读书人置气,显得有些不够档次。
  在省城的时候叶行远就是与抚台、藩台、臬台这样的人物来往。如今进了京城,他与皇帝都已经见了好几次面,说了好些子话。既曾同院共嫖,也曾共经患难,要是不怕僭越,几乎可以称一声老朋友。
  这叫叶行远哪里还有兴趣去小儿科的去打那些书生的脸?
  随着时间的发酵,叶行远的诗名渐渐也传播出来,又因为他以举人身份得以封爵。一众举子其实对他都甚为好奇,他越是低调,越发显得神秘,反而他更加名声大噪。
  几乎每一场文会之中,都有人要提及叶行远,“今日定湖省的叶公子可曾来了?又不曾来?可惜,这少年才子,缘悭一面啊!”
  也有人不服气,嘲笑道:“叶行远不过幸进之辈,他有自知之明,是以不敢与我们正统士人来往,是怕被我们嘲笑吧?”
  这种言论立刻就被人反驳,“幸进之辈能够写得出‘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你可有与之相当的作品,倒是拿出来瞧瞧?”
  每次拿出来打脸的句子不一,凭着各人不同的喜好,而会选用不同的句子。不过“春风不度玉门关”、“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破楼兰终不还”、“古来征战几人回”、“犹是深闺梦里人”等句上镜率都很高。
  这种诗才上的碾压往往让人无言以对,要点面子的人就绝不敢再挑衅。但也有人强撑道:“吾辈读书人,讲的是圣贤学问,这诗词小道纵然叶行远有些浮才,又有何用?他的文章呢?”
  当今天子重文章,妙文出世,必然哄传天下,比之诗词的口口传播要快得多。叶行远县试、府试和省试连魁,得了个小三元,偏偏没有文章、策论传出来,这一直是让人诟病之处。
  但也有知情人驳斥,“叶行远小三元的文章,尽皆封印进京。这一场考试或许是考官老眼昏花看不清。但连着三场考试都得此待遇,只能说是奇才,难道你敢说定湖省官场上上下下,都被他一人蒙蔽不成?”
  在省试之中封印进京的先例多些,便是去年秋闱,也有几篇文章入京,但数月之后便解禁放出,唯有叶行远的文章从前年的县试、府试,到去年的府试,都一直未曾解禁,有心人们也都纷纷在猜测其中厉害。
  能考中举人的都有些见识,当然知道这种情况不寻常,硬要攀诬叶行远的文章水平不够,不但是把定湖省官场都骂进去了,同样也是在侮辱看过叶行远封卷的当朝几个内阁大学士的水平。
  那当然没人敢说个不字,于是叶行远即使不亲自出手,也有人无数粉丝拥趸帮忙打脸。唐师偃参加文会有时候耳闻目睹,得意之极,回来便向叶行远学舌。
  “现在京中都在说你是此次状元之选,朝廷必然要成全本朝以来第一个大四喜。”唐师偃与有荣焉,沾沾自喜。
  叶行远觉得这不算什么好事,苦笑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要这么大名声干什么?会试最后博弈智斗,只怕会被人群起而攻之。”
  最后的策论是众人一起进入推演空间,必然会互相竞争。叶行远要是被吹成了状元的唯一人选,那当然会被所有人当成第一目标来针对,最后甚至可能连个好名次都捞不到,这种先例屡见不鲜。
  所以少年成名,心高气傲者,第一次参加会试往往会遭遇挫折,这也是验证圣人所说“玉不琢,不成器”的至理名言。
  如果说之前叶行远还有些虚荣,想要一个大四喜的头衔。但自从献祥瑞进京之后,他就有了通盘的打算。
  叶行远的计划,是觉得乱世将至,他得尽快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为将来做准备,至于名次倒是不介意,只要不落入同进士出身便已足够。
  而有了李夫人的承诺和探寻圣人弟子陵墓的计划之后,叶行远的目标更加细化和明确。现在对他来说,状元还真不是那么重要,恨不得闷声大发财。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