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美的学术交流
跟老美的学术交流
还有第四点,学术交流。
不管什么领域的科研,都需要科学家之间不断地交流。只有交流,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才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完成技术突破。
可是,集成电路领域国内严重缺人,仅存的这些专家,放在国际上也就是三流水平。三流人才和三流人才在一起,怎么也难碰撞出一流的灵感。
偶尔有一两个顶尖的一流人才,就会显得那么孤单,找不到其他人进行交流,只能独自思考、孤军奋战。
这是国内高端科研领域最严峻,也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是在普林斯顿或者麻省理工,随便一个下午茶都能找到人聊聊学术上的话题,很大可能坐对面的就是诺奖、菲奖或者图灵奖的得主。
交流是双向的。
两个本科生在一起讨论,很难诞生灵感。可如果是一个诺奖大佬,他就很有可能从一个本科生身上发现亮点之处。而本科生也能够通过点拨,开启新的认知世界。
这是知识结构和思维层次的问题。
国内任何一所高校都没有这样的学术环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和一些重点高校一直在推动着送人才出国的计划。把优秀人才送出去,让他们去国外的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学习。
不仅有大学生在校期间交换生计划,还有面向毕业生的免费公派出国计划,甚至很多讲师、教授、博导们也经常能获得几个月的临时去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
在这个方向上,国内走在最前沿的就是清华北大。
别的学校也都有这种外派的学术交流计划,不过,这种学术交流是对等的,什么样的层次去什么样的学校。清华北大的学生,可以送到美国的常春藤。吉大、北科的这种高校,就只能送到爱尔兰、新西兰的一些学校了。
去了美国常春藤,学术氛围好,生活条件也好,很多人就留下了。去了爱尔兰、新西兰等一些小国,发现科研环境还特么不如国内呢,回国率就会很高。
总之一句话,对等交易。
哈佛、普林斯顿这种级别的大学,学术水平远超清华北大,凭什么允许清华北大的人过来学习、过来学术交流?
以常春藤的实力,还真不屑于把学生和老师派到清华北大来做学术交流。
允许的原因,就是交易。
拿人才换学术。
常春藤的高校很有自信,他们相信学术交流的人才来到自家学校之后,能够被这里的环境所感染,愿意留下来一部分,为他们做贡献。
也就是说,常春藤高校拥有了一批来自国内的顶尖人才。而国内也通过学术交流,学到了一些领先的知识,让剩下那一部分愿意回国的人才带回来。
双方各取所需。
要是国内出台种种政策,把出去的人才都召回来了,美国再难以从国内获得人才了,交易的天平被打破,就容易出问题。到时候,美方就必然会严厉限制国内大学生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就只能闭门造车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政府间的合作,来推动学术交流。企业也可以发挥作用,就是给钱。
常春藤都是私立学校,每年的收入主要就是来自社会捐赠。
也就是说,谁有钱,谁是爷!
有钱了,就能去国外重点大学读书。
国内的各种二代,除了李国清的儿子是个天才,实实在在地考上了,其他人都是花钱上的。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送钱,给钱了,就能去混个好出身,然后结识到世界名流,摇身一变成为公子哥或者名媛小姐了。
给钱混文凭可以,给钱购买学术交流的机会,当然也可以。
这是常春藤的重要收入来源。
国内也有很多科技企业和知名企业家在给常春藤高校捐款,一方面派自家的科研团队过去学习,一方面是国内的大学母校有这方面的需求。母校没资格把学生送到常春藤去学习,就只能找著名校友帮忙,让他们捐钱买机会了。
清华的外派名额有很多,可清华太大了,专业太多了。分配到紫微星-清华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的名额,每年可能也就剩下5-8个。
这显然是满足不了这么高端的科技研究的需要。
清华力有不及,就只能是紫微星上了。
在这方面,周不器比较谨慎。
一方面是现在缺钱。
给常春藤捐钱,少来少去的人家根本看不上,最低也是1亿美元起步。做集成电路这种敏感的学术交流的项目,每年都得3亿-5亿美元的捐赠。
这笔钱,紫微星现在给不起。
就算能给,周不器也有些不情愿,他先知先觉,就格外会在意个人名声。眼下的国内舆情还好,可过些年就不一定了。给外国高校大手笔的捐款,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理解不了,搞不好就成卖国贼了。
花钱找挨骂的事他不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