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凡十七战皆捷(1 / 3)

小说: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蓝色

“朝廷去年教育开支预算是多少?”张超问。

主管教育的是礼部,而分管礼部的宰相是杜淹。

“八十万贯。”杜淹分管礼部后,也做了不少功课的。数据也是张口就来,不过八十万这数字还是让大家相当惊讶。

财政年收一亿,每年预算九千万,结果教育这块才给八十万预算?

“太少了。”张超道。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哪怕是号称混乱不堪的北洋时期,军阀们也是极度重视教育的。当时的教育部甚至明确规定,教科文的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的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在县市更不得少于其预算的百分之三十五。还要求依法设置教育文化基金和产业,给予保障。

当时的教育月薪高达六百元,与政府的部长基本持平。

袁世凯当政时的直隶省,共办有专门学堂十二所,实业学堂二十所,优级师范学堂三所,初级师范学堂九十所,师范传习所五处,中学堂三十所,小学堂七千三百九十一所,女子学堂一百二十一所,蒙养院两所,共计八千七百二十三所。

他甚至从每月自己的薪水中取出三分之一,做为奖学金,用来资助北洋新式军事学堂中的中学生。

连北洋那样的乱世,军阀们都极尊重文化人,大力推行教育,教育方面的开支预算占比如此大。

而在大唐,天天喊着兴办教育的朝廷,教育开支预算却只在中央财政中占不到百分之一,地方上的预算也高不到哪去。

连房玄龄也觉得过去确实教育预算少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开启民智十分得要。而对开拓地区的汉化教育更加重要,这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那些地方站稳脚,能不能把那些蛮夷们给同化为诸夏。”张超手指轻敲着桌子。

“我认为我们必须加大教育投入,百分之一太少了,明年的教育方面预算起码得占百分之十,就定个九百万贯吧。”

长孙无忌皱眉。

“加大教育投入我也支持,可从八十万,一下子增加到九百万,翻了十一倍不止,是不是太多了些。我们的总预算案差不多定下来了,这个时候从别处挪八百二十万到教育这块,那其它地方可就都是缺口漏洞了,怎么填补?”

张超不理会长孙无忌。

“想办法填补,实在不行,我们宰相的特别预算款里一人抽出二十万来。若是还不够,再从国库里抽一笔钱出来,或者干脆发行教育债券也行。”

戴胄问,“国库里还有一个亿呢,发行债券没必要吧?”

他以前做过户部尚书,但对于经济管理这块,还停留着小农意思里。像发行债券这种提前预支消费的模式,还是不太能接受。

“从国库支取部分也行,再适当发行部份教育债券也很好。朝廷中央加大教育预算,地方上也得相应加大。这些投入的钱,我希望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其一,就是在京城以及一些重要大城,增建一批高等师范学校,在各道州,增建一批初级师范学校,师范学校专门用来培养老师,以满足我们各地的学校老师需求。”

“要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保证大唐每个里,都起码有一所小学。”

“师范学校和小学都要实行免费教学。”

·······

张超提出的这些,房玄龄等仔细思考,倒也觉得还算合理。

一年花几千万养兵,几千万养官养吏,难道就不能抽出几百万来办教育。过去教育主要还是由地方的乡绅们自己筹办,私塾盛行。

但穷人的孩子,确实也没有机会读书,也读不起书。

过去的书贵,纸贵,墨也贵,老师也少。

而现在,新的印刷术造纸术制墨术等产业的扩大,技术的升级,让书本纸张等文具价格大跌。

朝廷拔出专款在各乡各里建立小学,免学费普及六年小学教育。

不过要全面普及小学六年教育,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哪里找这么多老师呢。

如果一里设一个学校,而大唐原来是百户一里,五六百口人一个里。大唐六千万人口,得有近十万个里。

建十万所小学?就算钱没问题,哪找这么多老师去?

哪怕在全国建立一万所小学,目前来说,都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十万个老师,都由财政负责,这可是相当庞大的负担。一个老师哪怕一年只给二三十贯钱,十万就得二三百万贯了。何况一个禁军士兵都有五十贯一年的兵饷,当兵的还有其它奖赏,作战的缴获赏赐等。

当老师的一月二三十贯就有些少了,总不能教书的老师比一个普通大兵收入还少啊,这还谈什么推广教育啊。

一个老师一年起码五十贯,那十万个老师一年光薪水就要支出五百万贯。朝廷解决一半,地方解决一半,朝廷一年也得支出两百五十万贯。

还有学校的校舍桌椅等的维护,学生午餐,学生课本纸笔的开支呢。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4 https://m.pmzjq.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