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于赵楷还未立储君的,一般来说,这皇帝即位,就会尽快立储君,特别是宋朝的皇帝,因为宋朝很多皇帝都英年早逝,如果你不早点立太子,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那这事情就麻烦多了。
那宋哲宗之所以没有立下储君,那是因为他没有儿子,这才让赵佶做了皇帝,而赵匡胤也因为没有立太子,才让弟弟赵匡义轻松得逞,登上皇位。
而且,这立储君一事,都是群臣非常关心的事,你早点立,他们才能早点为以后做打算。
他们隐隐猜到,赵楷之所以没有尽早立太子,可能是因为皇后没有儿子,赵楷是想立皇后的儿子为储君。
如今皇后已经诞下皇子。你没有理由再拖下去了。
宴席上,曾有大臣试探赵楷,暗示你应该立太子了,可是赵楷却借着酒兴,含糊其辞,没有直面回答。
其余大臣见皇帝不愿多谈,倒也识趣,没有再问了。
可是宴会结束后,赵楷就将李奇、秦桧、郑逸叫到自己的书房来。
“想必你们都很好奇,为什么朕迟迟未立储君。”
这一照面。赵楷就非常直接,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他们三人当然好奇,但同时都沉默不语。
这事最好还是不要多问,因为如今他们都不知道赵楷是怎么想的,所以这时候是多说多错。
赵楷似乎也预料到了,又再说道:“其实很多人都猜朕其实是想立皇后的儿子为储君,故此一拖再拖,他们没有猜错。朕的确是有这个意思。”
秦桧听得稍稍皱了下眉头,但也没有多说。
赵楷见他们还是不答话,知道自己若不表露心思,他们是怎么也不会开口的。于是继续说道:“但是这几日,朕左思右想,又变得有些犹豫了。是,朕和皇后的感情非常好。但是何人为储君,这事关天下,若是朕仅凭与皇后的感情。就立振王为储君,未免又显得过于自私了。”
郑逸道:“可是皇上,不管是立哪位皇子为储君,现在都应该决定了,如果这太子之位迟迟未立,各位皇子肯定有各自的想法,甚至会出现裂痕,到时愈演愈烈,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这对于我大宋的将来可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赵楷还年轻,最大的皇子也就是十二三岁,不是很懂这事,都是以他们的母亲为主,在这之前,那些嫔妃都以为赵楷是想立皇后的儿子为太子,所以也没有想法,如今皇后非常争气的诞下皇子,如果你还不立太子的话,那些嫔妃肯定会多想。
郑逸这话说得非常巧,他并没有指明立谁为太子,因为如今情况不明,如果你说立振王为太子,万一不是的,这事传到真正的太子耳朵里,那可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是时候立太子了。
赵楷点点头道:“这是朕的一大顾虑,但是朕还有一大顾虑,就是此时立的太子将来不一定适合当皇帝,此事关乎我大宋万世基业,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选取一位能够堪当重任的皇子继承朕的皇位,相比起立嫡立长,朕更加倾向立子以贤,还有朕也担心如果现在就立太子,这太子从小就被娇纵惯养,朝中大臣争相巴结,很可能会导致太子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性格软弱,就跟那刘后主一样,这让朕很是头疼。”
这都是他从自己身上吸取来的教训,他虽然不是太子,但是从小就最受赵佶喜欢,导致他当初非常高傲,目中无人,也导致他自己吃下这颗苦果。
但是自从他在凤翔的时候,吃尽苦头,也从中领悟到很多道理,可以这么说,没有凤翔一行,就没有当今的赵楷。
而且,赵桓虽是皇后的嫡长子,但是事实证明他并不适合当皇帝,赵楷也担心万一这太子跟赵桓一样,或者跟赵佶一样,那他辛辛苦苦的建立的基业,可能要毁于一旦。
但是话又说回来,当初赵桓已经被立为太子,他都想与赵桓争夺皇位,导致兄弟决裂,差点就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毕竟皇位的诱惑太大,你若不立太子的话,后宫肯定陷入争斗当中,他也怕自己的后花园着火呀。
所以这让他非常的纠结。
这事有两面,就看你如何取舍了。
秦桧突然道:“启禀皇上,如果皇上想要现在就立太子的话,那微臣建议当立振王为太子,因为振王乃是嫡长子,这无可厚非,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这也让人心服口服。但是如果皇上是想立子以贤,那微臣以为未尝不可,因为此事事关重大,未必就要急于一时。”
赵楷问道:“这话怎说?”
秦桧答道:“如今皇上文功武治,正是大展宏图之际,我大宋也在皇上的统治下,正迈向鼎盛时期,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大可不必急于立太子,而且此时皇子们都还年幼,根本看不出谁更能堪当重任,况且有道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如果皇上是想立子以贤,那应该再等几年。”
“朕也是这么想的。”
赵楷点点头,又道:“可是若不及早立太子,恐怕有些人会多想,导致后宫失控。”
秦桧笑道:“这也很简单,因为皇子们都身在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