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皇宫没有言语,领着满朝文武出了汴京城。
汴京城外。
天武军、捧日军,六万将士汇聚在一处。
赵祯到了以后,他们齐齐躬身施礼,场面十分壮观,围观的百姓们一个个看着振奋不已。
赵祯点了将,宣了出师文。
领着六万将士浩浩荡荡的离开了汴京城。
六万将士离京,跟以往不同。
身后并没有庞大的辎重队伍跟着。
仅有少量的军备辎重。
朝廷兵制革新以后,各地方兵马不仅有缉拿捕盗的职责,也有看管常平仓的职责,有他们看管常平仓,常平仓出岔子的不多。
朝廷在出兵的时候,会根据各地常平仓里的存粮情况,给各地分派一系列供应粮草的任务。
朝廷兵马过境,每到一处驿站,地方官员都必须将他们所需要的粮草运送到驿站。
耗费了多少粮草,带走了多少粮草,各地户曹和朝堂上的户部、兵部会核查。
此外,为了避免地方上一些腐败分子,倒卖了常平仓的粮草,导致大军没有粮草供应。
在出征之前,朝廷会派遣八批官员,沿途去督粮。
没粮的加紧调粮,有粮的要再三叮嘱。
有不少人觉得朝廷此举太过麻烦,还不如以前直接带辎重上阵轻松。
但赵祯、寇季、吕夷简、王曾、张知白等真正掌控着大宋大权的人,都不觉得麻烦。
因为让地方官员将常平仓粮食运送到驿站,没有多少路程,消耗也没多少。
一路上用到的官员多,但是用到的百姓却很少。
朝廷不用因此征召太多的民夫。
要知道,以前朝廷每次大战,发多少兵,至少要准备相同数量的民夫,有时候要征两倍的民夫。
民夫服徭役不用给钱,可是一日三餐得供着。
朝廷打多久的仗,民夫就得跟多久。
一场战事打下来,民夫耗费的粮草,有可能比兵马多。
事情分摊到了地方以后,朝廷只需要给一个地方的民夫管一天饭就行。
中间节省出的民力、财力,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赵祯带着人潇洒的离开了汴京城。
吕夷简、王曾、张知白三人苦着脸带着文武百官回到了皇宫。
赵祯临走之前可是提醒过他们,他留下了一道重要的旨意。
吕夷简三人带着百官入宫以后,陈琳已经在垂拱殿内等着了,见到了吕夷简三人,也没有客气,“三位,咱家可是恭候三位多时了。
咱家还想尽快宣完了旨意,骑着快马去追官家呢。”
吕夷简三人盯着陈琳。
吕夷简沉声道:“事不可为,立马带着官家跑。此去真定府的五十万兵马没了,老夫三人不会说什么。官家要是掉一根汗毛,老夫三人就是拼着性命不要,也要扒了你的皮。”
两塞两永,二十万兵马,八府地方兵,二十四万左右,赵祯自己率领着六万兵马,合计五十万兵马。
五十万兵马的生死,吕夷简一点儿也不在意。
因为在吕夷简心里,五十万兵马对大宋而言,不及赵祯一个人重要。
陈琳郑重的点头道:“咱家知道轻重……”
虽然赵祯曾经在陈琳面前许下了豪言壮语,但真的遇到了危险,陈琳就敢抗旨不尊,先将他救下来。
吕夷简三人见陈琳点头答应了要保护赵祯的安全,当即脸色也缓和了几分。
“宣旨吧……”
王曾吩咐了一句。
吕夷简三人领着百官分班站好,陈琳拿着旨意,走到了殿中。
“诏曰……晋嫡长皇子赵润,为寿王……自即日起监国理政……”
“诏曰……加太师寇准为总摄国政……”
“制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夷简、参知政事王曾、参知政事吕夷简三人,辅政……”
“……”
圣旨一共有三道。
不同意思的圣旨,有不同的规格,加盖的印玺也各不相同。
赵祯册封了赵润为寿王,命其监国,为了加重他监国的分量,再次启用寇准为总摄国政。
只不过在启用寇准的旨意中,并没有提到让寇准入宫参政。
也就是说寇准总摄国政的身份只做震慑只用。
吕夷简三人辅政,在情理之中。
只不过陈琳宣读完了圣旨以后,满朝文武有些浮动。
倒不是他们对赵祯再次启用寇准有什么怨言。
而是他们对赵祯没有册立赵润为皇太子,有些微词。
吕夷简三人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陈琳见此,多嘴说了一句,“官家此前有意加封寿王为皇太子,但是经过皇后劝诫,打消了主意。皇后言称,皇太子乃是一国储君,即便是要立,也要堂堂正正。
而不是仓促之间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