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惨烈的。
不过它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经过长平一战,白起这个名字开始被所有人得知,哪怕几千年后的华夏,白起坑杀四十万的事迹,依然在民间流传,褒贬不一。
白起为长平之战大规模杀俘之事感觉到内疚,四十万放下武器后的士兵被他活埋,实在是天理难容的罪过。
或许白起的委屈与内疚是真实的,但是这种冲突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是千百年来无法解答的一个问题,即人道主义和战争的冲突。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大军,这打破了人们所能够容忍的道德底线。
华夏社会一致坚持“好生之德”,以杀生为恶。
春秋时期的战争多是礼仪性质的,经常点到为止,但是秦国却鼓励士兵去杀敌,常常按照敌人头颅的数量来获得功勋,因此整个战争打下来往往都是尸骨如山,血流成河。
我们总是用“上帝视角”去看待一切。
这是片面的。
“上帝视角?这是什么视角?”
“这天底下真的有上帝吗?”
“不不不,神权算什么,皇权才是至高无上的。”
太宗皇帝李二豪情万丈。
“白起的做法是对是错,真的难以下定论。”
“就以以前的秦国来看,那个时代的农耕文明,发展是不完善的,那个时候的生产力也就那样。”
“俘虏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这些人需不需要吃饭?粮食压力大不大?”
粮食压力,一直是华夏各朝各代的突出问题。
当年人皇帝辛,为什么要向东向南进行扩张?
主要原因就是粮食问题。
小冰河时期,全球气温下降,自然灾害频发。
这对农耕古国的华夏来说,本来就是毁灭般的打击。
因此,人皇帝辛在粮食问题的压力下,这才向着更为滋润的东边,更为温暖的南方发展。
因为这里的气候,更加适合粮食的生产。
李二继续说道:“粮食问题只是其中之一,还有这帮降军的处理问题。”
“这么多的人,你就敢确定他们是真心屈服秦国的吗?”
“他们到底在想什么,谁又能清楚。”
“白起的确可以不用当杀神,他可以选择放掉这些俘虏。”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赵军俘虏如果活着回去,他们就会因为白起放了他们而心存感激?还是说会将赵国大地拱手相让?”
“这都不现实。”
“这帮俘虏回到赵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调整之后,又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秦国国力哪怕再强大,也不会放任这等威胁因素不管不顾的吧。”
“杀了他们,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也算是一种合适的方式。”
“当然,这般做的结果,就是白起会背负无尽的骂名。”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能十全十美。”
平行时空——大秦。
“杀还是降(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