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点儿不外露,那管什么用啊?你就算在上面把土堆得再高,谁知道底下都有些什么——“如何能耀我军之威,而吓胡虏之胆呢?”
裴该说无妨——“可勒石以记。”便即铺开一张白纸,提起笔来,想了一想,首先写下三个大字:“镇胡碑”。
“建兴三年,岁在乙亥,徐州刺史、都督青徐裴,仗义挥师,以逐胡虏,澄清宇内。
“十月廿七日,前锋武林右左二营,不过千数,骤遇寇十万于此,彼众我寡,势甚悬殊。然忠悃之臣,矢志报国,貔貅之士,刚不可凌,督将熊悌之、陆和以下,援枹击鼓,披坚执锐,直荡贼窟。寇有劝降者,陆和乃曰:‘从来胡皆恨不能生于中国,岂有中国而降胡者乎!’壮哉斯言!
“激战竟日,后继前仆,虏血横注,寇焰顿息。是役死难者六百四十三,杀虏何止十倍于此,伏尸塞流,水为之赤!此六百烈士,击虏而死,为民之胆,英灵长存,为国之魂。是知中国不可辱也,胡运亦必不能久。
“后过来奠,浩气所注,天为之泣,虹霓贯宇,如旗如旌。乃立此碑,长垂青史,永镇胡氛,护我国基!”
一挥而就,然后交给裴嶷,关照他寻匠人立一巨碑,正面刻这篇短文,背面要把所有死难将士的姓名全都镌上。裴嶷愣了一下:“尽数勒名?”裴该点点头:“一个都不可缺!”裴嶷只得答应了,于是垂下头去,再次默诵手上的短文。
这属于急就章,未经反复推敲、修饰,文采也就中平而已——裴该本人日常应用文还算四平八稳,至于诗赋,若不抄袭,便感苦手,而他手下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文学之士,帮不上忙。故而此文也就勉强可看罢了,其中所述己军数量缩水,变成了“不过千数”,敌势过于夸大,说是“十万”,还说“杀虏何止十倍”,这都是做文章的常情常理,但——
没提一个“晋”字,更没提建康和长安,其中只有两个半名字,那就是熊悌之、陆和,以及——“徐州刺史、都督青徐裴”……
正在沉吟,忽见裴该又再提起笔来,写下一行字:“徐州有一熊,虏过不敢凌;徐州有一陆,虏见军必覆!”要裴嶷传布军中,并且通过商旅把这四句话散播到四面八方去。
裴嶷不禁微微颔首,心说:“我这个侄儿,貌似能将人心玩弄于股掌之上啊……”
——————————
这日军务繁重,裴该秉烛视事,一直忙到深夜,然后才睡了短短一个半时辰,三更时便即起身,召集众将吏,商议进驻阳武之后的行止。
按照原计划,他要沿着汴水直奔黄河,在敖仓附近封锁黄河渡口,然后返身占据荥阳。祖逖则在要此之前即攻取成皋关,然后两军汇合,共谋河南,以复旧都洛阳。
可是如此一来,过小黄后,下一站便是浚仪,必然会跟陈午撞上。按照裴该的原意,是不希望和陈午起冲突的,他想自己路远,祖逖路近,必然先入荥阳郡,到时候召唤陈午往会,陈午不敢不从,必然放弃浚仪,退回老窝蓬关,然后留下部分兵马守备,自己率主力去见祖逖……可是陈午怎么不走呢?浚仪也不算是什么要隘、名城——浚仪之变成汴梁、开封,还得在几百年后——你就这么舍不得么?
“祖豫州见在何处?”
裴嶷回答说:“哨探来报,两日前应当才过扶沟……”
祖逖从谯城出发,距离陈留郡最南方的扶沟县不过三百里路程,他这速度简直令人发指!不过这其实也不能怪祖逖,那才是这时代军事行动的常态——要知道祖逖与裴该不同,徐州各军都散布在淮阴周边,动员起来很方便,祖士稚则除本部六七千人外,剩下两万多都是兖、豫各坞堡所有,集结困难,耗时费力。
好比胡汉军,倘若刘粲不是把老弱病残全都拨给了刘乂,而真正给他能战精锐,哪怕只有三万之众,估计这会儿都未必能够尽数渡过黄河……怎么着也得有个十天半月,才可能齐集平阳啊。
而且祖逖的军粮还出了问题……
今岁兖、豫乃是平年,而且粮草大多为各坞堡所有,祖逖本人所控制的数量相当有限,本不足以支应三万大军北伐。而若是向各坞堡征用吧,人出了粮,就未必还肯出兵……所以事先就商量好了,徐州军粮有富裕,江东也能多少支应一些,等先调达到了谯县,祖逖再可兴师。
江东的粮草暂且不论——很大可能性是空头支票——徐州的粮草从彭城西运至谯,距离并不算遥远。可谁想到在经过砀山的时候,粮队却被戴渊给拦下了,勒令转输去了睢阳——“东海大王为全军主帅,粮秣当由大王统一调度。”
说是“统一调度”,当然裴该的粮草,戴渊是伸不过手去的,但裴该给祖逖的,他就有机会劫下来啦。为此粮车绕了远路,而且等祖逖遣人去睢阳讨要的时候,陆晔却又借口核算未毕,扣着不发……
推荐阅读:天蚕土豆大神新书《元尊》、猫腻大神新作《》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