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注意保密!”
韩端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技术流传出去,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他没有向其它国家传播科学技术的爱好,也不想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什么贡献。
先进的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象前朝历史上那样,主动传播科学技术,最后却将弱邻养成虎狼,反受其害。
最典型的就是倭国和吐蕃。
隋唐时期,倭国向中国大量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习中国的制瓷、纺织、造纸、冶炼、种植等先进技术,隋唐政府不但不加以阻止,反而沾沾自喜地主动传授,最终贻害无穷。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实行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并陪嫁了大量的先进生产技术、医学、文化书籍,以及各种适合高原种植的农作物种子及各类工匠和农民。
此后,唐朝又陆续给吐蕃送去了大量擅长冶铁、养蚕、造纸、酿酒、建造水利设施的工匠,以及擅长刺绣、纺织技术的绣女。
有了唐朝不遗余力的帮助,吐蕃迅速成长起来,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蛮荒部落统一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吐蕃最巅峰时辖地东至关中,西到帕米尔高原,北至天山,南至印度恒河流域,兵锋更是远及中亚和印度,而且还一度攻进了唐朝都城长安。
吐蕃的入侵让唐朝永久失去了西域和北庭,但深究起来,若无唐朝向其传播的文化技术,吐蕃又岂能发展到如此强大的地步?
自作自受,莫过于此。
“这个我明白,我会安排亲信之人去管理作坊。”孔合也觉得保密是理所当然。
朝廷不注重技术保密,民间却能将独门技术保密到失传,所以韩端提醒了一句之后,便不再提及此事,他相信孔合能处理好这件事情。
至于禁止技术向国外传播,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等一统天下之后再说也不迟。
接下来翁婿二人说起了目前的战事。
“三路来犯陈军虽已被奸灭两路,但黄法氍水师封锁大江,隔绝南北,阻滞货物来往,其害非小,伯正可有想过要如何解决此事?”
陈国水师封锁长江,使得江东生产出来的粮食物资不能北运,货物不能流通,虽然时间还不长,但已经给吴地各郡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也难怪孔合会向韩端提起此事。
“水战无非是比拼船舰兵卒,我军二者皆不敌陈军,若想胜之,只有将其引到陆地步战,但黄法氍老奸巨猾,有很大可能不会中计弃船登岸。”
对于黄法氍麾下的水军,韩端已经想过多种办法,最稳妥的,就是在京口严防死守,和周军在沌口一样耗到对方撑不下去。
其次便是招降,不是招降黄法氍,而是想方设法招降他麾下的将领和士卒,尽量削弱对方实力,等到主客易势之后,便可以发动最后一击。
陈军水军大多来自江东三吴之地,招降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前些时日他就已经吩咐卜僧念开始实行了。
除了这两个办法之外,还有一个法子见效最快,那就是攻打陈国都城建康,围魏救赵。
只要韩家军攻打建康,陈顼必定会令黄法氍水军回援,如此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我觉得用第三条计策最好,见效最快。就算一时之间不能攻下建康,在那儿和陈军比消耗,也比黄法氍封了我们的运河水道强。”
“况且黄法氍驻兵于江心洲,不但京口要时时小心防备,就连广陵那边也不能放松,时日一长,极易被他抓到可趁之机,还不如直接将他引走。”
听孔合这么一说,韩端便沉吟起来。
他本来的打算,是倾向于第二条计策,慢慢招降黄法氍麾下水军将士,将其收为己用,如此灭陈之后,方才有足够的水上力量还抵御周军。
孔合却道:“攻打建康,逼黄法氍回师京都,并不影响施行招降之策。”
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个道理,边打边招降,说不定兵临城下,招降还要容易得多。
但韩端并没有立即作出决定,而是下令召集卜僧念等将领回到山阴,共同商议此事。
如今的他已经不比以前,家大业大,如此重大的决策,自然是要集思广益。
走舸将命令送到京口,只过了两日,卜僧念便和蒋发、韦旋一起赶到山阴,韩端将破陈军三策一说,仔细衡量之后,便都觉得第三策为上。
统一意见之后,接下来便是制定作战计划。
如此大规模的战役,牵涉到方方面面,情报、粮草、行军、驻地等等,都要有详细的计划,否则,极有可能因为一个细小的疏忽,便造成一场战斗的失败。
韩端和卜僧念等将领,以及中军参军周圭等人一起,忙着制定和完善作战计划,暂驻于山阴的士卒们也没有闲着,而是参与到了忙碌的秋收之中。
而各郡新收的粮草,也陆续从运河往破岗渎转运,作好出征前的最后准备。
九月十二日,誓师过后,